可能现在的大学条件好多了,我读大学那个年代宿舍的条件差到什么程度呢,饼干啥的都要锁起来,否则耗子一定会吃掉。宿舍楼的厕所水平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厂宿舍差不多,下水槽是连着的,大号的时候,可以欣赏着不同形状的屎从下面经过。如果想用热水,要拎着暖瓶步行往返十分钟去水房打。毕业之后当记者,跑公检法战线,常去看守所,感觉除了没自由,但监舍的装修还是比学校宿舍的要好很多的。
那么我前面的楼就是留学生楼,那里的条件感觉就和县政府的招待所差不多了,每个房间一两个留学生,屋子里有独立的卫浴,足不出户就可以打热水。那时的留学生主要以印巴老铁为主,兼少数黑人。
不知道那时的留学生要交多少学费或交不交学费,似乎也没人关心这种事,在校园里,外国留学生和中国学生,至少就我所在是院系,从来没有任何交流。他们在校园里,就好像是6、70年代的外国专家,几乎没有交集,是特殊的存在。
看紫光阁都发声了,可能超国民待遇历史,会撬开一丝缝隙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