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喜欢看电视(因为也没别的娱乐手段)。水浒传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勇猛的鲁智深和武松,哭哭啼啼的宋江,还有憋屈的林冲。因为剧情比较血腥,父母一般不太希望我看,所以就是断断续续的看了个大概。至于原著,也因为从小的“教诲”,不敢越雷池。
在本命年的今天,继看完了《西游记》之后,我又在地铁车厢里完整地看完了原著。结合当下的心境,也是感慨良多!
01
“兄弟” 义气
在梁山“落草”的绝大多数好汉都是犯事的,虽然缘由各有不同。
“林冲是被陷害的,卢俊义是被诳的,柴进是被逼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他们为当时的“王法”所不容,单枪匹马对抗整个“国家机器”显然是不理智的,唯有“抱团”。维系的纽带就是“义气”,而形式就是“结义”。这样才形成了强大的组织——”忠义堂“。
结义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代的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梁山则把规模扩大到了一百单八将。
”讲义气“古往今来都是一种美德,而讲义气又能带来”好名声“。所以很多乡绅、仕绅都会乐此不疲,最高境界应该是”交友赛孟尝“吧!
在全书中,108将都是讲义气的好汉,举例几个出了名的。
花和尚鲁智深(渭州任经略府提辖)
1.林冲落难,刺配沧州。在野猪林里,解差董超、薛霸欲害林冲,鲁智深及时相救,此后一直护送至沧州七十里外。
2.郑屠强占金翠莲,后金翠莲父女流落酒馆里卖唱。鲁智深为救金翠莲父女还乡,三拳打死了郑关西,放走了金翠莲父女。随后逃走,上了五台山。
3.鲁智深聚集二龙山、白虎山、桃花山三寨兵马,联兵攻打青州救孔明、孔宾,并让孔亮上梁山泊求援。
呼保义宋江(山东郓城县押司)
1.“生辰纲”事发后,观察何涛来郓城县找宋江一起抓捕主犯晁盖,宋江假意答应,却偷偷私传讯息,使晁盖等人脱险。
小旋风柴进(后周皇裔,人称柴大官人)
1.林冲刺配沧州时,柴进不但对他厚礼款待,还写信给沧州大尹、牢城管营,让他们照看林冲。后又修书一封,推荐林冲到梁山泊入伙,还亲自将他送出沧州。
2.宋江杀死阎婆惜后,也到沧州投奔柴进。柴进让宋江安心在庄中住下,还称就算“杀了朝廷的命官,劫了府库的财物”,自己也敢藏在庄里。
3.王伦、杜迁、武松、石勇都曾得到柴进的帮助,真的是仗义疏财,广交天下英雄好汉。
黑旋风李逵
1.宋江酒后在浔阳楼上题诗,被通判黄文炳解读为反诗,打入大牢。李逵在不知梁山方面行动的情况下,独自劫法场就宋江。
2.征方腊结束后,蔡京、高俅等人以御酒之计毒死宋江。宋江知道中毒,怕李逵报仇再啸聚山林,诱使其饮下毒酒,事后宋江告知李逵真相,李逵表示:“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
上述几个好汉都是为人津津乐道的“义气楷模”。
李逵的“兄弟义气”更多的是出于对“宋江哥哥”的脑残粉,指哪打哪,有时候还过头了 。
鲁智深的“义气”最符合我们平常认为的“江湖义气”,既有对朋友的小义,也有对素昧平生弱小的大义。与我心中的“侠义”标准很接近。
柴大官人的“义气”有邀买人心的成分。他本是后周皇裔,家有丹书铁卷,作为一个守法的公民,本不应该结交这些犯了事的江湖人士,除非他想复国。这显然和大义不符合,但却有当世孟尝君的称号。
宋江作为本书的男一号,他做的义气的事情,书中表述其实不多,但是声名在外,这多少有点沽名钓誉的成分。
下面这个例子可以作证:
出征破辽前,朝廷命官来劳军,结果皇上御赐之酒,一瓶克半瓶,赐肉一斤,只有十两,结果被军校杀了。而宋江却没有护犊子,结果军校为了大局,委屈求全,自杀。
让人唏嘘啊 。
02
投名状
“兄弟义气”都是在成为了兄弟以后才产生的“化学反应”,但是在梁山你要成为他们的兄弟,你需要交一样东西——投名状。
投名状:在古代边缘群体用于增强团体内聚力,表达对个人、组织的忠心,有强烈的人生依附性和反社会倾向,通常意思是以非法行为做保证(投名状)而加入非法团体。
通俗点讲,就是要一起做过坏事,然后大家都没回头路,只能相互捆绑在一起。
林冲初上梁山时,有段描述:
王伦道:既然如此,你若真心入伙,把一个"投名状"来。林冲便道:"小人颇识几字,乞纸笔来便写"。朱贵笑道:”教头你错了。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是教你下山去杀得一个人,将头献纳,他便无疑心,这个便谓之投名状。“
后来上山的好汉虽然不需要再以人头作为”投名状,但是其实实质没有变。因为需要单位介绍信和担保人了。
“有山东及时雨宋公明哥哥的书札在此,特来相投大寨入伙。”
如果啥也没有,就只能自己先把事情闹到了,人家知道你犯事过,才可以入伙。
鲁智深、武松、杨志等二龙山派系和史进、朱武等少华山派系人马,就是因为自己本身就是绿林好汉,江湖上也有这一号,才能被接纳。
简书上有篇文章叫《你没读懂的《水浒传》top10潜规则第九位:投名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03
法制社会
看水浒的时候,最痛快的是好汉们把官兵杀得落荒而逃。但往深里一想,这是一帮违法乱纪的亡命之徒啊。官军代表的可是“王法”呀,虽然因为官僚和腐败、小人弄权等原因,大宋王朝维持的并不好。但这个是违反“纲常”的,而在古代,纲常比天大。
封建时代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三纲。
更何况,梁山最后向往的也是被招安、替天行道,故事这样的构思让人深思。
另外再看看书中的血腥场面:
1.林冲血洗草料场:“把陆谦上身衣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第十回)
2.宋江怒杀阎婆惜:“宋江左手早按住那婆娘,右手却早刀落;去那婆惜颡子上只一勒,鲜血飞出,那妇人兀自吼哩。宋江怕她不死,再复一刀,那颗头伶伶仃仃落在枕头上。”(第二十一回)
3.武松杀嫂:“那妇人见势不好,却待要叫,被武松劈脑揪倒来,两只脚踏住她两只胳膊,扯开胸脯衣裳。说时迟,那时快,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口里衔着刀,双手去挖开胸脯,抠出心肝五脏,供养在灵前;胳嚓一刀便割下妇人头来,血流满地。”(第二十七回)
4.李逵杀害小衙内:吴用为了逼迫朱仝上梁山,断其后路,就差使李逵杀了与朱仝关系非常好、并且深受朱仝疼爱的沧州知府的儿子小衙内。
小衙内是沧州知府的儿子,生得非常可爱美貌,性格天真纯洁,与朱仝相遇在朱仝被发配沧州的时候。小衙内一见到朱仝就会走到朱仝面前要朱仝抱他,还会扯着朱仝的胡子说只要他抱。朱仝和小衙内两人非常投缘,小衙内非常得朱仝的喜爱和疼宠,他经常抱着小衙内上街玩耍,还会买些小零食给小衙内。(第五十回)
这样的描述比比皆是,还有人肉包子铺,吃人肉的桥段。可能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但作为一个现代人,真的有点接受不了。
虽然那样的年代,快意恩仇、随心所欲。但是作为一个P民,可能有法可依,安居乐业,远离战乱才是最向往的生活。所以也出现了避世的描写:
在宋江平田虎前,燕青遇到隐居山林的许贯忠,许贯忠送给燕青河北的山川地图,为宋江平田虎提供了巨大便利。
04
宿命论
全书最让我不爽的是“宿命论”,既然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那就把“道”行彻底了呢。
九天玄女授命宋江替天行道,可里面居然没有提 “铲除佞臣”,不合理啊。全书描述大宋最大的问题就是高俅之流的小人弄权,腐败导致的民不聊生。所以“勤王”,辅佐宿太尉这样的好官,加强国家治理才是唯一的选择。
第四十二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 宋公明遇九天女》。娘娘法旨道:“宋星主,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他日功成果满,作为上卿。吾有四句天言,汝当记取,终身佩受,勿忘于心,勿泄于世。”
征战期间的种种奇异斗法,高人相助也都是被“安排”的, 话不赘述。
在征战方腊之前,一百单八将无一损伤,但是剿灭方腊之后,只剩下38人。一共阵(病)亡70人,上至排名第七的霹雳火秦明,下到排名倒数第一的段景住,都没有逃过死亡的命运。
阵亡正偏将佐59人,其中正将14人;于路病故正偏将佐10人,其中正将5人;坐化正将1人。
其实战士古来征战能有几人回,沙场才是最好的归宿。
5
识时务为俊杰
识时务者为俊杰意思是能认清时代潮流的,聪明能干的人,方可为英雄豪杰。出自于《晏子春秋·霸业因时而生》晏子:“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儒生俗士,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纵览水浒全篇,其实108将都是”识时务“的俊杰!
聚义梁山时:
大宋王朝因为佞臣当道,导致民不聊生。这些好汉本都是”良民“,选择占山为王也是形势所逼,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上山的难处。而选择“结义”是当时最明智的趋利避害的方式。
朝廷招安时:
和朝廷的兵马几次过招后,既展现了梁山的战斗实力,又表达了 “被招安”的意愿,这个时候是最容易谈成的。如果那时不识时务,那么梁山和方腊可能就要调换位置了 。因为朝廷是不会容忍政权被颠覆的,一定会举国之力以灭之。
征战过程中: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刘胡兰等宁死不屈的才叫英雄。但是在战场上,投诚有时也是明智之举。弃暗投明一直是被歌颂的。108将中被“义释"的就不少。
毛主席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
征战方腊后:
朝廷最理想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因为本身两者就没太多不同,只是一个愿意被招安。
费保对李俊道:“小弟虽是个愚卤匹夫,曾闻聪明人道‘世事有成必有败,为人有兴必有衰。’哥哥在梁山泊,勋业到今,已经数十余载,更兼百战百胜。去破辽国时,不曾损折了一个兄弟;今番收方腊,眼见挫动锐气,天数不久。为何小弟不愿为官?为因世情不好。有日太平之后,一个个必然来侵害你性命。自古道:‘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此言极妙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历来皇帝对战将的态度。
最后,看看《水浒》得善终的这些俊杰!
1.戴宗纳还了官诰,去到泰安州岳庙里陪堂出家。...后数月,一夕无恙,请众道伴相辞作别,大笑而终”
2.阮小七复为庶民。“带了老母,回还梁山泊石碣村,依旧打鱼为生,奉养老母,以终天年。后自寿全六十而亡”
3.小旋风柴进纳还官诰,“再回沧州横海郡为民,自在过活。忽然一日,无疾而终”
4.李应授中山府都统制,赴任半年,申达省院,缴纳官诰,复还故乡独龙冈村中过活。与杜兴一处作富豪,“俱得善终”
5.“关胜在北京大名府,总管兵马,甚得军心,众皆钦伏。一日操练军马回来,因大醉失脚落马,得病身亡”
还有3位没有交代的,在《水浒后传》有所交代。
1.燕青参与抵抗金军入侵,后在海外辅佐李俊创立基业,是书中主角之一。
2.混江龙李俊推说自己中风了,要童氏兄弟以前的老手下照料自己,然后就出海了,有说李俊是去了日本,最后成了一方大名;
3.公孙胜在紫虚宫后筑庵隐居,与朱武一同“修炼炉火,参究内丹”,因受童贯迫害,重上饮马川落草。后到海外投奔李俊,最终成为暹罗国秉一正教通真虚寂大国师。
在一个和平年代看战乱纷飞的《水浒》,
多少有些遥远。
在一个近不惑的年纪重温儿时的经典,
多少有些亲切。
而《水浒》带给我的何止“兄弟义气”
还有“识时务者为俊杰”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