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解决了生存问题的普通之家,也需要培养一位能够传继家族香火、支撑门户荣耀的长子;在生计困难的家庭,养活最小的儿子,才是一家人最需要要完成的重要任务。曾国藩出生在一个小康之家,祖父星冈公已经给曾家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急切需要培养一位能够光宗耀祖的人才出来。但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似乎不太适合读书,连考秀才都如此艰难,考中举人似乎比登天还难。自知才短性钝的曾麟书、极度渴望曾家能出光耀门楣人才的星冈公曾玉屛,对长子长孙曾国藩寄托了无限希望。
曾家男人在暗中争胜要强,女人也在世俗生活中忍辱负重。曾国藩的母亲江夫人,年长丈夫曾麟书5岁,本是大家闺秀,自嫁入曾家,任劳任怨,克勤克俭。为曾家生育5子4女,帮扶着教蒙学为业的丈夫,尽心尽力打理着一家人的生活。江夫人在教育子女方面,秉承“男主内女主外”的传统。她曾经对丈夫曾麟书说:“我们家的伢子(湖南方言:孩子)多,但只要放手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比如耕田种地,比如经商为业,比如读书做官,将来只要他们专心专意,日子肯定也不会过得比别人差。”曾母在豁达中的坚韧,奠定了曾国藩一生“刚强自立、刚柔相济”性格的基础。
大概是因为屡考不中,望子成龙心切的曾玉屏对儿子曾麟书常有责骂训斥,曾麟书忍耐的性格中,懦弱却更加明显。好在有江夫人的温婉劝勉,曾麟书慢慢变得像一头踏实忍耐的笨牛,坚定不移地拉着尽力培养自己几个儿子的重车,一步一步地朝前徐行。经过考试屡遭挫折的惨痛经历,浸润着家族父老殷切厚重的关爱,曾国藩老实本份的性格里却又藏着不屈不挠,这也让他后来总结出的“打落牙齿和血吞”有了根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