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幸福的勇气》是《被讨厌的勇气》的后续篇,也是对阿德勒心理学的补充。书中的青年在第一次与哲学家谈话,接触阿德勒的心理学后,顿时感觉自己仿佛找到了打开这个世界的密码。回去就辞去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做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并信誓旦旦地想使用阿德勒的这套理论去影响更多的人。
但是在经过三年的实践后,青年发现这套理论与他所面对的日常现实总格格不入,进而出现了对这套理论的质疑。这本书的背景就是,时隔三年后,有着丰富社会经验的青年带着他的质疑再次来拜访哲学家,他们对这套理论进行了更加深度的探讨。其实我也有类似的经历,每次新学习让我激动不已的一个方法或者理论后,我也会兴致勃勃地去应用,但是真正到了实际中才发现问题重重,这就是知与行的差距。
既不要批评也不要表扬的教育
青年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在阿德勒理论中倡导既不批评也不表扬的教育方式。但是这套理论与实际的学校教育总是格格不入,并且因为应用这个理论还给青年带来不小的麻烦。因为不批评,班里的孩子自然也就不惧怕老师,课堂上乱糟糟的一片,根本无法正常上课。反观那些使用传统惩罚式教育的老师,课堂上井然有序,学生都非常听话。这让青年产生了很大的困惑。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教育本身。到底什么是教育?
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教育是指督促学习或者是管教,于是老师就被赋予了监管者的特权,可以赏罚学生。
但是阿德勒却明确否定了这种教育态度,他认为,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教育的入口是要对孩子心怀尊重。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可不那么容易,作为家长或者老师首先得搞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我们到底是把教育沦为强制性的干涉还是促进其自立的帮助。
怎么是干涉?比如说,孩子正在看电视,你突然闯过去把电视关上并要求孩子去学习,这就是干涉。当孩子遇到难题,向你求助,适时地给予支持,这叫帮助。而做到这些的切入点就是要对孩子心怀尊重。
什么是尊重?
这里所说的尊重和我们正常所理解的尊重可能有点不太一样。很多人理解的尊重是心怀想要成为那个人的愿望,类似的一种憧憬的感情。但是这不叫尊重,这叫恐惧、从属或者信仰。比如说,你尊重老师,很多时候你并不是尊重老师这个人,而是服从于这个头衔带来的特权。尊重就是不要试图操纵眼前的他人,你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
努力去发现那个人本身的价值,并且进一步帮助其成长,这叫尊重。
我们很多家长或者老师总是会先入为主地认为,我期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期望你成为工程师,我期望你成为科学家。这些都是在强加自己的价值观,都是不尊重的表现。尊重一个人需要你要相信每一个身边人,不管他是成年人还是孩子。他们都是一个宝藏,你要与他做朋友,要用心去了解,努力去挖掘,然后去成就这个宝藏就好了。
说完了教育,我们来聊一聊为什么既不要批评也不要表扬,这也是在书中困扰青年最大的一个问题。过去我们之所以采用批评或者表扬的教育方式,因为我们默认了老师和学生,家长和孩子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
很多家长喜欢诉诸于暴力,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之所以这么喜欢使用暴力,最重要的原因是暴力是低成本、不需要动脑的交流手段。如果诉诸暴力,就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就可以推行自己的要求,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暴力可以令对方屈服。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我们认为孩子就应该从属于家长,学生就应该从属于老师。
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表扬与批评一样也是一种操纵。当孩子做了你认为对的事情时你表扬他,这其实就是你在用自己的价值观评判他,你在引诱他向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也许你会说,孩子不懂事,我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呀。但是你又凭什么认为孩子的价值观就一定是错误的呢。
关于教育有这么一个说法,很多时候我们是在用二十年前的理念教育现在的孩子,并期待他们能在二十年后取得不菲的成绩,这不是天方夜谭吗。在面对孩子,你不要傲慢,你要蹲下啦,你要承认自己作为前浪的角色,要相信后浪的力量。
我们应该与孩子建立横向关系,无论家庭还是班级,应该是一个民主的组织而不是一个专制的组织。在这种民主制的规则中,老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都是独立的个体。
作为一个家长,当孩子问你:我可以去朋友家里玩吗?你不应该提醒他要做完作业。因为做作业是孩子的课题,你要让他自己决定。你要告诉他,自己的人生、日常行为的一切都得由自己决定。假如在做决定的时候,他们需要帮助,比如需要相应的知识或者经验,那就提供给他们,这才是作为教育者应有的态度。
朋友关系如何建立?
阿德勒认为,人的一切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苦恼,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所以我们获得幸福的前提是必须要处理好人际关系,而在人际关系中,工作关系、朋友关系以及爱的关系是最重要的三大课题。
那在朋友关系中,最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什么呢?很多人会提到,朋友要互相信任,要诚实。这些都没问题,但是阿德勒提到,朋友关系仅仅是信任是不够,还要互相信赖。
“信任”和“信赖”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相差甚远。所谓的信任,我们可以理解为有条件的相信。你信任一个人的前提是对方不要背叛你,这就是条件。银行向你贷款,并不是因为相信你才放贷,确定你有还款的能力时才会向你放贷,这是信任。
而信赖就是无条件地相信,你信赖一个人,与他会不会欺骗你,会不会伤害你都没有关系,因为相信他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要让我们信赖一个人,要比相信一个人困难得多,你要先信赖自己才能信赖他人。真正的朋友关系,就是信赖关系,因为你相信你的朋友应该是无条件的。
为什么很多人总抱怨遇不到真爱?
提起爱情,很多人都憧憬的是坠入爱河的美好,哀叹的是自己为什么没有遇到这样的机会。其实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有类似的想法。我总认为爱情应该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只有有了抑制不住的爱的冲动才应该是爱情应该有的样子。但是阿德勒说,
爱不应该是被动遇到,而应该是主动去获得。
这就好比你是个摄影迷,喜欢上一款相机,简直像坠入爱情一样被这部相机所吸引。闭上眼睛就能浮现出她的样子,耳朵中甚至可以听到按下快门的声音,如果是个孩子你一定会在父母面前百般央求。但是,一旦这部相机到手,也许半年不到你就厌倦了。原来你并不是想用这款相机拍照,只是想要征服、拥有、得到它而已。你看,这是不是像极了很多爱情的样子,很多夫妻在结婚前都是百般甜蜜,形影不离,但是结婚后就变得冷冷清清。
在我们憧憬爱情的时候,其实那个时刻我们关注的是穿着水晶鞋的灰姑娘与王子结合之前的故事。这个时候自然是百般美好。但是阿德勒的心理学关注的是电影拉上帷幕后,两个人结合后的关系。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爱情不仅不是被动的遇见,而且是需要你满怀勇气主动去爱。
那应该从哪里开始呢?当你做好心理准备决定去爱的时候,首先需要明白,爱一个人不是你为他付出,你去爱她就可以的。你要知道,爱情是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这是爱情的前提。
在爱情中,你不只是为了让他幸福,他也不应该只是为了让你幸福。阿德勒提出了比你和我更高级的我们。
只有我们两个人都幸福,爱情才有意义。当你进入爱情的时候,彼此都要放弃我这主语,我这一人生主语就变成了我们。爱情既不是利己之心,也不是利他之心,而是在我们这个全新的准则下生活。所以,为了爱情,我们应该让自我消失,去成就我们。要做到这些,不仅要主动,而是需要勇气。
很多人也都非常相信命运,相信缘分,或者说是命中注定。但是阿德说,从来没有命中注定。所谓的相信缘分,不过是没有勇气涉足一段关系。明明值得爱的人就在眼前,却找各种理由退却,还自欺欺人地认为,一定还有更理想、更完美、更有缘分的人。这其实根本就是不想进一步发展关系,亲手排除一切候选人。
我们不应该被动地等待命运的安排,被动的等待什么都不会改变。追求爱情,不应该去追求命中注定的人,而是主动去建立可以称得上命运的关系。
这部分关于爱情的阐述,我最喜欢的是在书中提到过的下面这一段比喻:
不去想未知的将来也不去考虑不存在的命运,只是与眼前的伴侣一起舞动现在。爱情和婚姻正如两个人一起跳的舞蹈,不去想将要走往何处,牵着对方的手,关注今天的幸福与此刻的感动,不停旋转不停律动。你们跳动过来的长长的舞蹈轨迹,人们就会称其为“命运”。
最后的最后,还是以书里面的一句话结束:世界很简单,人生也一样,但是保持单纯很难,因为这需要不断经受平凡日常的考验。
愿你我都还相信爱情,都能获得幸福。(这次真的是最后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