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说家是我”社群,有一本会员行动指南,目前还很简单,只有几条:
1.每次活动,请认真准备自己的自我介绍,自我介绍就是一场正式演讲。
2.每次活动,请写出自己演讲内容的逐字稿,反复练习,直到不用背诵,自然地讲述出来。
3.每次演讲之后,写一份复盘报告,总结自己的优缺点。
大家看到了,每一项内容,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如果你严格按照上述要求去践行,你的进步一定会很大。
但社群不会把这些作为硬性要求,全靠大家自觉执行。
我看到很多社群,有专门的督导岗位,他们会提醒会员打卡、上课、交作业……
这样的事情,我们都不会做。
为什么?
因为我们只服务成年人。
什么是成年人?
那些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愿意为之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的人。
对,我们只想对成年人负责,也只想和成年人一起玩。
那我们“演说家是我”社群的服务体现在哪里?
我们只做一件事,就是做好“演说家是我”这个平台:
不断打磨好它的每一个细节,不断丰富它的产品,比如,每周分享、演讲思维课、即兴表达……等等。
做这些事情的价值,远远高于去督促会员打卡、上课、交作业……
我很喜欢任正非的一句话:
“绝不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战略性资源。”
那些只是来玩玩的,来认识妹纸的,或者没有毅力的,不自律的,每次都不做准备的,请原谅我们无法给你提供满意的服务。
因为我们要用这个时间,拼命服务那些愿意和我们一起成长的成年人。
成年人不需要管理,成年人能做到自己管自己。
所以,我们每次活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
提供用户价值
听上去好虚啊,比肾还虚。
对,对用户需求的把握,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目前,我们也只总结出为数不多的几条心法:
“逆向思维”
“沉默是金”
“影响力法则”
“不动心”
但我们愿意持续地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在每一次活动中,去行动、去思考、去迭代。
1、节省用户时间,不是占用用户时间
线下活动成本最高的就是,时间。
用户愿意拿出2个小时来参与活动,这两个小时他就无法做别的事情了,万一炒股赚了呢?
你看,这个时间成本是非常高的。
很多人建议我们做线上,不要做线下。因为线上人群基数大,参加的人更多,成本更低。
但我们拒绝了。
我们认为,在线上泛滥的今天,线下虽然成本很高,但效率也很高。
线下真实的人与人的连接,更直接,反而节省了用户的时间,而不是占用了他们的时间。
所以,每次活动,我们都会尽最大可能,让活动无死角地被记录。
比如,我们每次演讲都会拍摄视频,每个月都会写复盘报告,我们甚至会对每一个环节,以掐秒表的形式,严格控制节奏,让活动内容的密度更扎实。
2、搭建系统的框架,帮助用户降低认知成本。
每一场活动,如果仅仅把它看作活动,那么它很可能就像沙子一样,虽然摊了一地,看上去很多,但最后发现没什么卵用。
我们为什么每次活动,最后都有一个环节,就是大家对活动进行讨论?
一个是,为了收集大家对活动的真实看法,进而下一次活动可以针对性优化。
另一个就是,我们要把平时活动中,大家的碎片知识收集起来,力图搭建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
这也是为什么每个月,我们都会有一次《演讲思维课》。
这里的“课”,不是老师给学生上课,而是我们把每个月的得失,以做一门课的认真态度,写一份总结,向会员公开汇报。
这个总结,不是总结出100个要点,而是总结为一个公式、一个模型、一个心法、一个理念……用碎片的砖,搭建系统的墙。
3、用户思维,摒弃流量思维
我们始终坚持一个目的,那就是确保每一个用户获得最好的服务。
我们不追求会员的数量,只追求活动的质量。会员少点不要紧,但一定要让每个会员的体验最大化。
我们社群的运营核心只有一条:
我们只关心用户产生了什么变化。
我们社群存在的目的只有一个,服务于用户的成长。对,我们只关心用户能否从我们的活动中获得成长。
请问什么是成长?
成长不是向上,向空无一物的天空,伸展自我的过程。成长是向下,向脚下、向泥土里深扎的过程。
你如果来“演说家是我”社群活动,你会发现,这里最大的特点是:
这里没有演讲专家、没有演讲高手,甚至没有人教你演讲。全靠你自己选题、练习、进阶……
我们提供的只是:
及时反馈→正向循环→刻意练习
这样一个系统。
对,我们不在乎活动,我们只在乎系统,只在乎一个人在我们的系统中,能否自我成长。
这是“演说家是我”社群活动的初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