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过这种体会,明明一件事坚持了很久,可是说不做就不做了?
连续日更了大半年,突然看透人生,领悟了生活的真谛,觉得这项工作不再适合自己?
是因为能力撑不起自己的野心吗?我想不是。还是因为已另谋高就,对日更不屑一顾了吗?我想也不是。
那为什么?
因为支持你的声音越来越少,当初信誓旦旦一起携伴而行的笔友纷纷弃坑,我们自己也开始怀疑这样下去到底有没有好的结果。
于是,我们自己也选择了放弃。
其实,在我们面临各种困难,最想放弃的时候,也是我们触摸到“界限”的时候,这条界限可以是别人定,也可以是自己划。
给大家讲讲圣女贞德的故事,她很有名,有名到光是关于她的游戏就出了一款接一款。但即便她这么有名,可很多人并不知道她的传奇经历。
我们对圣女贞德的印象应该就是游戏中所塑造出来,一位身穿战甲、英气逼人、还面容姣好的女战神的形象。
她不是一个战士,但她是一个英雄,传说她能够和上帝进行沟通,领受上帝的旨意。她16岁的时候就去找当地的驻军,说她能够帮助国家打胜仗。结果可想而之,被当作疯子赶了出来。
可是她不甘心,第二年又去,这次她不是一个人去的,她带着两个支持她的士兵。不过有人支持也没用,在中世纪女人是被看不起的,所以她又一次被轰走了,不过她走之前大喊了一句:“法军会在鲱鱼战役中战败!”
没过几天,前线果然传来了法军战败的消息。于是当地的指挥官恭恭敬敬的将贞德请了回来。就这样她在军中穿上男人的衣服,上演了一部西方花木兰。就这样她遵从着上帝的指引,一路带领法国取得了英法百年战争的胜利。
贞德成功了吗?
当然成功了,她在国内的呼声已经高过了国王,也高过了教会。
但她最终死了。
因为她触碰到了教会定下的界限。
审判圣女贞德也是一段传奇。
教会问她:“你是否相信自己受到了上帝的恩典?”
这其实是一个陷阱。在当时没有人可以肯定自己受到过教会的恩典,这是教会教义的核心之一,因此,如果她回答“是”,那她就是个违反教义的异端,要被送上火刑架。可如果回答“否”,那就说明她当时听到的是来自地狱的声音,等于承认了她有罪,所以她还是要死。
她当时是这么回答的:“如果没有得到,希望上帝能赐予我,如果我已得到,希望上帝仍赐予我。”
在当时审判的环境下,贞德能想出这样漂亮的答案,可见她是多么的智慧。
不过说了这么多,贞德的故事和我们关心的成功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有关系。贞德触碰到了教会的界限,教会理所当然的会阻碍她前进,可如果她停下来,最终向教会妥协,没有说出那一段流传千古的名言,可能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贞德不会是这样,也不会加上圣女二字。
这是书中列举的关于圣女贞德的故事。触碰界限,是追求成功追求真理的必经之路。
书中还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英国有一个精神病药理学专家纳特,他有一个患头部损伤的女性病人。这位病人就是不听他的嘱咐,经常不按时吃药。还说每次她头疼都会去骑马,一跨上马背就会忘记疼痛。
纳特想,骑马是一件安全的户外活动,总比吃那些精神抑制药物要好。于是他也就默许了女病人的选择。
可是有一天,他在整理数据的时候发现,每350起郊外骑马,就有1个人从马上摔下来严重受伤,甚至死亡。作为一个长期与药物打交道的人,觉得350分之1这个概率太高了。于是他就去调查一种叫做MDMA(俗称摇头丸)的药物,它引起事故的概率是多大,经过调查、计算后发现,摇头丸引起事故的比例只有600分之1(计算概率时,作者考虑的慢性损伤的问题)。于是,他就把这个数字公布了。
第二天,英国的各大媒体都嘲讽的写道:“英国政策博士认为摇头丸比骑马安全”。
对一个国家,尤其是禁止毒品的国家来说,这种行为就叫散布煽动性言论,是要负刑事责任的。
但是,纳特也是耿直,不但觉得自己只是在陈述事实,还出了一本畅销书《药物——没有吹牛》。
于是当地的内政大臣就找他谈话,让他不要再发表这些言论,不然他就只能被解雇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十分的有趣。
内政大臣说,违法的和合法的怎么可以相提并论?
纳特说,为什么不能?
内政大臣说,因为其中有违法的。
纳特说,它为什么违法?
内政大臣说,因为它有害。
纳特说,不先比较一下,怎么知道谁更加有害呢?
内政大臣说,违法的和合法的不能放在一起比较。
最终纳特成为了“被解雇的科学家”。
我们抛开固有的偏见,不要先入为主的认为被禁止就一定是有害的,两个明晃晃的数字放在你面前350分之1和600分之1,哪个危害大?当然是骑马危害大,可为什么纳特不能说呢?
因为他触碰了界限。这条界限是别人划的。
那他成功了吗?当然成功了,没了他的坚持,也就没有了后来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纳特这个名字可能也就仅限于业内所知。
现在再回到我们自身上来。这本书为什么叫盗火?盗取天神之火,真就是那么容易?如果没有相应的代价,也就体现不出坚持的价值。
阻碍我们前进的力量越大,越过界限之后我们看到的世界也就会越精彩,我们取得的成功才会更加津津乐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