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一章 大家都来学化学(预计三课时)

第一章 大家都来学化学(预计三课时)

作者: 真真卒迹 | 来源:发表于2018-08-31 09:27 被阅读0次

准备工作:

1.问卷调查,进行前侧,了解学生情况,了解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制作海报,课堂汇报。

第一课时  1.1开学第一课

教学目标: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化学涉及到的方方面面。

教学过程:

一、学生汇报小组收集到化学知识,之后,我接着做补充介绍生活中的化学:

(1)从化妆品、酿酒、燃料、玻璃、药物这几个方面入手。着重介绍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过程。

(2)介绍化学与能源:简单介绍石油与天然气。

(3)电视剧中的化学知识,揭穿电视剧中的漏洞。

通过这几个方面的介绍,相信同学们对化学知识会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以后我们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上化学课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化学实验室之旅

教学目标:主要掌握仪器的名称、作用,会操作。

教学过程:

(1)小组合作完成:屏幕上展示仪器的图片,一人背对屏幕,听该组成员描述这个仪器(作用、形状),猜出名称,全部猜出,用时少的胜。(选2-3组进行比赛)

三、(1)播放Intel未来教室的教学视频。

问:你们喜欢视频中这种上课方式吗?本学期的化学课与以往你们所上过的课将有很大的不同。向学生说明这个学期的上课方式。

(2)分组:4-5人一组,选小组长。组长要求:会Word、Excel,会搜集资料。(耗时约20分钟)

(3)留作业。

(4)观看视频,掌握重要仪器的操作注意事项。

课后反思:

昨天,上了开学以来的第一节课。一节课,要讲四遍,但是每一个班讲课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事先备好的课,和在课堂上发挥的并不完全一致,都有临场发挥的部分,上完第一课,对自己的评价并不是很满意,觉得不是十分的成功,讲课的过程中还是有含糊其辞,还是有没有准备到的地方。面对学生的回答,我还是我还是急于给出对与错的答案,学生很容易跟随老师评判,会盲从,而不是独立的思考,所以老师不能轻易地评判对与错,而是加以引导,让学生一步步靠近正确。

当我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判断的时候,听到的答案是:书上是这样说的,既然能写进教材肯定是对的。

书上的不一定是全对的,课本也是在不断地修订的。

课堂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地方。教育机制其实是建立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事先备课的时候不能只准备提纲,而是应该准备好,逐字稿,打印出来。

而且还要录音,一是为了以后分析用,而是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一定要用普通话讲课。

从第三课时开始,教案要有提纲与逐字稿。

第二课时:1.2物质变化与性质

教学目标:

分清楚什么是变化,什么是性质。

分清楚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

什么是物理性质,什么是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1)学生汇报自己找到的变化。引导学生把这几种变化分为不同的类型,并说出自己这样分类的依据。生答:依据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判断。追问:如何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呢?通常,新物质的生成,发生化学变化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肉眼能够看得到现象来判断,但是并不是说出现这样的变化一定是因为发生化学变化所致。

(2)播放镁燃烧的视频,让学生说出看到的现象。分析燃烧这个过程发生的是什么变化?说出自己的判断依据。

(3)观察蜡烛燃烧的图片,让学生说出看到了什么?(尽可能多)从不同的角度对蜡烛燃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后认真观看视频,回答: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什么变化?判断依据是什么?

(4)蜡烛燃烧发生的是化学变化,那么在发生这个化学的变化的过程中,体现出蜡烛的什么性质呢?---化学性质。像这种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的性质,我们称之为物质的化学性质。但是有些性质并不需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这样的性质我们称之为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5)学生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说出自己看到的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该变化体现了什么性质?

(6)课堂总结,并给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下定义。明晰化学是学什么的?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一门科学,在初中阶段主要研究物质的变化、性质、组成与结构。

(7)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   1.3铜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了解铜的化学性质  2.掌握用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实验思路、3.明确一般实验探究的思路。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1)观察铜片加热的现象——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之后变黑。发现问题,明确实验目的?探究铜片变黑的原因。

(2)根据现象提出所有可能的假设?假设1:变黑的原因是黑色的灰烬附着。假设2:有新的黑色物质生成。

(3)依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实验1-11:将铜片放在试管中加热。根据现象得出结论:黑色物质不是灰烬。进一步推测可能是因为与空气接触,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了黑色的物质。实验1-12,隔绝空气加热,观察铜片不变黑,根据现象得出是与空气中的某种成分发生反应。进一步探究是与空气中哪种成分发生反应?实验1-13,得出铜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5)课堂总结:一般实验思维:问题、假设、实验、分析、结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一章 大家都来学化学(预计三课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jxh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