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后的半个月里,百度公布了新一轮的技术体系架构调整,其中ABC智能云事业部升级为智能云事业群组(ACG),同时承载人工智能To B业务和云业务。
就在一个多月前,腾讯宣布了架构大调整,新成立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一度成为热议的焦点,同样将云计算业务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8年双11后,阿里也迎来重大架构调整,阿里云升级为阿里云智能,阿里首席技术官张建锋兼任事业群总裁,云和AI的权重进一步提升。
至此,中国互联网世界里的三巨头悉数完成架构调整,云计算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并相继将企业级AI和云业务划归同一事业群。在云计算的赛道上,BAT或将再次开始面对面的直接较量。
被分食的蓝海市场
从亚马逊2006年推出AWS开始算起,云计算的诞生已经有了12个年头,大大小小的玩家蜂拥而至,却依旧被定义为蓝海市场。
根据贝恩咨询的预测,2020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3900亿美元。与之对应的两个数字是:在亚马逊2018年三季度财报中,归属AWS的营收为66.8亿美元;2017年中国云服务市场规模为698亿元,距离2020年的全球规模仍差着两个数量级。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前云计算厂商竞争的重点是IaaS市场,同时PaaS和SaaS市场表现出了更为凶猛的增长态势。据IDC的数据显示,2017年PaaS市场规模约为100亿美元,在整个云计算产业链中的占比为13.6%,却取得了50.2%的同比增长。而在SaaS层面上,美国的企业级SaaS已经迎来收获期,中国市场在混战后势必会出现新的机遇。
回到BAT的布局来看,这些C端市场的巨无霸们,俨然想要成为B端市场的领头羊。尤其是进入2018年后,自动驾驶、智能城市、工业互联网的呼声愈发高涨,BAT的反应罕见地迅速。
仅以智能交通领域为例,百度率先布局,提出“车路协同”的新思路,阿里、腾讯、华为等也紧随其后,不约而同的在自动驾驶、车联网等领域打造智能的车,同时在无线通信、传感探测等方面铺设智能的路,而所有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机器学习等都是基于云计算完成的,不断夯实云计算在产业互联网里的基础设施属性。
就目前来看,BAT无不在云计算业务上投入了几十亿乃至上百亿,当然不愿意看到云业务仅仅贡献千分之几的营收,一方面提升云计算在内部的高度,赋予更多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在产业互联网频频亮剑,争夺即将爆发的蓝海市场,可以说是百度、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们的共同选择。
AI仍是百度的机会
百度架构调整的消息公布时,百度云正在举办一场生态合作伙伴大会,有合作伙伴听到这个消息后直言“百度要成为企业智能化变革的领头羊”。这个评价似乎并不让人意外,巨头林立的云计算行业里,人工智能正是百度云差异化开辟市场的核心优势。
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融合是必然的,深度学习要耗费大量的计算资源,例如英伟达为企业开发的人工智能芯片,动辄几千美元的定价,即便只是几十人的团队,每年在购买算力上的花费都不少于几十万美元,加上缺少好的算法模型和数据,以及人才储备上的制约,人工智能长期处于小跑慢行的阶段。
云服务的出现让普惠AI成为可能,诸如百度云等已经开放了语音识别、图像识别、通用文字识别、人脸检测、语音合成等API接口,开发者只需要申请调用这些接口,就可以在产品中实现人工智能相关的应用,不需要庞大的算力基础,不需要自主研发算法模型,也不需要庞大的数据储备来提升识别准确率。
云计算作为推动人工智能的基础,很容易给外界带来“AI强即云强”的认知。
而在众多的云计算巨头中,百度是为数不多将AI放在C位的玩家,原因似乎也不难理解为何百度一直在强调“ABC战略”:百度是国内最早布局人工智能的巨头,在视觉、语音、语义理解、深度学习等综合能力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百度云将这些领先的AI能力带向企业级市场,打造ABC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然后赋能各行各业实现企业智能,不失为一条行得通的路径。
站在百度云的角度上,云计算进入到AI综合实力的较量,恰恰是以己所长攻彼之短的最佳时机。事实上,想要加速AI和云计算融合的不只有百度一家,阿里云在云栖大会上确定了云计算+IoT+人工智能的新方向,开始寄希望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来拓展业务边界;华为云提出了“普惠AI”的概念,并以云服务的形式对外输出图像识别、视频分析、图像搜索等服务;即便是布局习惯慢半拍的腾讯云,也早在去年就推出了AI即服务的产品……
云计算正站在新的拐点上,过去是规模和价格取胜,以计算为中心的云,以后将是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云,百度显然看到了这个不可或缺的机会。而本就在AI布局上领先其他玩家一个身位的百度,自然也可以更好地把握这个机会。
BAT如何分庭抗礼?
一个既定的事实,率先抢跑的阿里云在市场份额上处于领先态势,但如今三大巨头先后完成架构调整,并不约而同地将云计算提升一个高度,BAT再次同台竞技已成定局。
而对于腾讯和百度而言,仍然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在市场份额不占优的背景下,如何和阿里云分庭抗礼。
在大的产业层面上,BAT仍在持续角力,比如在上海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后,阿里、腾讯、百度相继扎根上海,签署了一系列和AI相关的战略合作,涵盖交通出行、城市治理、工业智能、智慧生活等环节。至少在产业互联网的对抗中,BAT有着各自的优势,也都抢先拿到了入场券,接下来唱戏的主角恰恰是云计算。
目前来看,百度云和腾讯云都找到了差异化的切入点。
正如前文所说,AI是百度的先天优势,事实上早在2016年百度云就提出了ABC战略,并持续在一二三产业落地。比如百度云与中化农业合作,实现了生产设备的智能调度、预测产品产量与质量,提升种植效率;百度云和宝武集团的合作,在降低误报率的同时,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实现生产的智能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三位一体带来的化学反应正在不断爆发。
腾讯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整合了腾讯云、互联网+、智慧零售、教育、医疗、安全和LBS等行业解决方案,也在积极打造自身的差异化优势。比如在腾讯云的智慧零售方案中,除了云计算提供基础设施,还包括微信公众平台、微信支付、小程序、腾讯社交广告、泛娱乐IP和企业微信等等,用ToC市场的优势反哺To B业务的布局,也并非行不通。
当然,这场比赛的裁判还是大大小小的企业级客户们。在RightScale发布的“RightScale 2018 State of the Cloud Report”报告中,共有81%的受访企业采用多云,其中21%采用多个公有云,10%采用多个私有云,而混合云的比例高达51%。
不同于消费级市场,企业级客户在服务的选择上更为谨慎,将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是一种常态。就这个角度而言,百度和腾讯不乏和阿里三分天下的可能。
巨头们的每一次架构调整,都是互联网进化的积极信号,被“蓝海”定义多年的云计算,或许已经走到了爆发的关键时间点,接下来的竞争也将愈发不平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