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能比雪吗
文/高平三中 张永刚
一日,和朋友聊天,无意中聊到了孩子的学习。
“有一次家庭作业,孩子写了‘盐好像雪一样’,老师非常不高兴,说‘怎么能把盐比作雪呢’,还打电话给我,说孩子学习能力不行,上次语文测试就他不及格……”朋友滔滔不绝,我却立马陷入沉思……
不能把盐比作雪吗?
初中七年级语文第一篇文言文就讲了这样一件事,说东晋时期政治家、名士谢安,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和小辈们在一起讨论文章的义理。不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决定考考孩子们,就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这时,他二哥的儿子胡儿说:“把盐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大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起舞。”谢太傅就高兴地笑了起来。他很开心啊,有这么一群才华横溢的小辈。
我想,把雪比作盐虽然不如把雪比作柳絮有美感,有诗意,但毕竟是可以比的。朋友的孩子上小学二年级,能把盐比作雪,也是很有创意的。他找到了盐和雪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洁白的,它们都是颗粒状的,特别是冬天的沙粒雪,更和盐有得一拼;找到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是比喻修辞的关键。把盐比作雪,作为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真的是难能可贵。
如果老师认为,不能把盐比作雪,那可以把盐比作什么?
比作面粉?其色似,其形相差有点大。盐是颗粒状,面粉是粉末状。
比作霜?“天教海若佑鹾商,春日霏霙暑露霜。”古人也有此比,但霜未免太单薄。
那还能比作什么呢?
想来想去,我也只能想到食盐了。我的智商竟然只能是二年级孩子的水平。可是,老师是不满意这个比喻的,我禁不住想问问老师——参考答案上到底是把盐比作了什么?
其实,类似的事情有很多——
小学有个考题是这样的:“雪化了是什么?”大部分同学回答“雪花了是水”老师很满意地打了一个大大的对号;有一个孩子回答“雪化了是春天”,老师很生气,狠狠地在“春天”二字上打了一个大大的错号。
某电视台的一期少年儿童节目播的是主持人和几个小朋友唱一首新儿歌,主持人唱道:“大雁为什么飞成一条线?”孩子们抢道:“因为它们怕回家迷路.”多么奇妙而富于想像的回答呀!然而主持人却唱道:“回答得不好!回答得不妙!”
一位记者的女儿上小学三年级,在一次作文考试中写了“月亮一不小心掉进水里面”、“太阳静静地蹲在树梢上”的句子,结果,这两个充满天真无邪富有想像力的句子,被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语文老师判为是语法错误的病句而扣分,并改为“月亮的影子照在水里面”、“太阳挂在树梢上”。
……
大家到网上一搜,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如果大家留意一下我们的生活,类似的事件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盐能比作雪吗?这不是一道语文试题那么简单。在这个比喻之后,是孩子的思考力、表达力、创造力。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论文,里面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大学教授用“O”这个符号,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了调研。幼儿园的小朋友想象力最丰富,他们七嘴八舌地说个不停——太阳、月亮、月饼、苹果、锅盖、葡萄、橘子……一切和“O”相似的物品,说了一个遍。小学生的想象力还好,除了类似幼儿园的一些回答,大家都一致认为是“零”。中学生就没有那么多话要说了,他们大多认为是字母“O”,是数字“0”,是氧元素。到了大学调研时,当教授把这个符号写在黑板上时,大学生们面面相觑,相顾无言。
事实证明,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地减弱。
美国一个权威咨询机构调查结果表明:孩子1岁时,想象力、创造力高达96%,可这种情况在7岁上学以后发生逆转。到10岁时,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只剩下4%。
看来,不光是中国学生如此,世界各地都是这样。人类想象力、创造力的萎缩好像是一种必然规律。
麦考莱说:“在所有人中,儿童的想象力最为丰富,想象力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儿童,如何保护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想,最主要的还是爱心。我们要发自内心地去爱孩子。
爱孩子,我们就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儿童的心去感受孩子。
爱孩子,我们就用爱去包容、理解孩子,而不会简单粗暴地去评价孩子。
爱孩子,我们就会走进孩子的内心,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
……
愿我们的孩子们在爱的海洋中自由想象,充分创造,快乐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