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常玉的房间里

在常玉的房间里

作者: 黄泡泡嘿 | 来源:发表于2018-09-10 09:21 被阅读0次

    “房子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大,使它显得大的是阴影、对称、镜子、漫长的岁月、我的不熟悉和孤寂。”

    ——博尔赫斯《死亡与指南针》

    莫内画的教堂涂满了夕阳,

    常玉画的花朵总行只影单,

    在最浪漫地方,总是会隐藏,

    别人看不见的小失望,

    毕加索的女人总是看远方,

    潘玉良的波斯菊特别倔强,

    仿佛最失落时,心却最勇敢,

    把渴望画成了阳关。

                                                                    ——云

    我还在考虑,乐器之类的,一些关键词,但有些不是说,轻易的联想。如何安慰,隐藏恐惧和不安 ,表明,生物悠悠的行走,好先讲(伸展)这些 ,往前走下去,就发现,的是比较私密的状态。就好比生物悠悠的行走,我觉得会悠悠行走的生物应该是比较害羞的生物。然后当,当他暴露出来的时候 ,当他暴露的时候,他就会,进攻 。因为我(应该会)比较害羞,所以,大概不是一个要呈现的状态,而是一种伴随。

                                                          ——陈粒独白

    近期,我最常合作的音乐人是陈粒,一个年轻独立的创作歌手,她工作之外也爱随手涂鸦,并在网络上分享她随手画的画、写的字;看似随性,不过我知道,画笔也是她打开心与世界沟通的方法,如同她写的音乐。于是这回当我参与「细看常玉」展,有机会阅读到许多珍藏在世界各藏家的常玉收藏,其中有许多非常精彩的以毛笔所绘的素描,自由简练之笔看得出,当时身居巴黎的他,在那充满艺术与激情时代城市中的自信和优雅,他以自己打开的方式描绘出不同见解。

    我想如果这次展览场中能弥漫着类似的空气该有多好,想起了陈粒。接着想常玉所有的创作,几乎没有室外写生全是在室内完成,即使是晚期所绘的辽阔土地与渺小的动物,应该都是他在巴黎居所里完成;常玉的房间会是什么样的气息?

    我与陈粒沟通以音乐来想象吧。二十世纪初在巴黎市某个建筑里的某个房间,那是常玉的房间;他在里头生活、思考、阅读、煮菜、绘画,如果用音乐来描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于是五首《在常玉的房间里》的音乐作品就这样完成,我期待着展览时音乐在空气中小声的播放着,当阅读者靠近作品仔细阅读时,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感受去打开阅读常玉作品,展览期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境?这也许也是「细看常玉」打开的方式。

                                                        ——姚谦

    最近一直在循环的一首歌,是陈粒的新歌,《餐桌上的日常》。没有歌词,是打鸡蛋的声音,往玻璃杯里倒水的声音,液体穿过下水道的声音,远方教堂的钟声,杯碟碗瓷碰撞的声音,像是小步舞曲一样的古典乐,还有一段独白……

    每晚睡前的必听,因为会让人觉得生活的心安,同时又会觉得,每天的那些琐碎甚至燃起一种神圣的韵味。

    新专辑叫做《在常玉的房间里》,第一首是《餐桌上的日常》。

    我一向对平缓的音乐都很苛刻,也就只是对第一首惊艳了,在我看来却足够了。

    晚上的课——音乐鉴赏。从莫斯科进修回来的年轻女老师,不算好看,说话声却温润清甜,字正腔圆,音域辽阔。我坐在第二排的位置,低头看书,她的声音又往往能把我拉回小镇的田野,我初中教室窗口就可以看到的青草,水牛,白鹭……她说对于音乐,可以挑剔到什么地步?她说起她的德国导师,俄罗斯的指挥家,上海交响乐团里的朋友……全都是尊重音乐又敬畏音乐的人。我想到蓝,他似乎只听摇滚?转手去翻了他的听歌记录,很欣慰的看到很多自己推荐给他的作品,给他随意的发了几条消息,没回。又或者像是麻粥,他固执的做自己坚持的音乐,有些时候他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态度让我羡慕,就像是晚上10点的地铁上他发来新录的demo,我却刚刚下课,一身疲惫的一边上楼一边听歌。想到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我已经离开的网站的主编去疆进酒看演出,在评论里开玩笑的问她为什么不叫我,她说英摇,你也听吗?又想到和他一起缩在椅子上的时候,像个孩子一样任性索要亲吻,他却偏要切换到想要的音乐才愿意尽情投入……再或者也像我,固执的找一首陪伴自己入眠的音乐,而找到后偏执的接近于疯狂。

    蓝的消息把我拉回课堂,他说了两个字“学习”。

    我越来越开始赞同自己的观点了:听的音乐往往也是人内心的一种映射。

    好比我近期偏爱于《餐桌上的日常》,何尝不是我自身不停提醒自己不停安慰自己的折射。

    我不断提醒自己生活的平淡和珍惜,惜物和惜人,生活的本质本就是琐碎的神圣。

    几天前忘记在什么地方看到一段话:从牙膏的味道到餐具的颜色,从挑选袜子的颜色到外套的材质,从眉眼的修饰到唇部涂口红前的唇膏打底,从思考要不要带伞到热牛奶的温度……生活每天就是很多小事情的拼盘。本来也就是一段写实而已,却竟然感觉到了一丢丢美好的韵味。

    前一阵子收拾个人空间,索性的扔了一些衣物,日用品,护肤品,也回收了一些书籍。不太能容忍个人空间的杂乱无章,必须得是井然有序,每一件物品我都能铭记它的存在和用途,才会感觉它归属于我的生活。就像是最近实在是太喜欢“惜物”这个词了。

    浮躁的空间会引起我内心的浮躁。

    出版学的课上,温文尔雅的女教师留出一节课来让同学们回答对自己比较震撼的书。有人说《白说》,有人说《娱乐至死》,有人说《人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有人说《小时代》……女教师听完每一本书的原因后都会点点头,露出满意的微笑。我说了《质数的孤独》和《海边的卡夫卡》,坐下的时候,女教师笑着补充道:黄瑞真的是一个读书很细腻的女孩子。我点点头。

    读书是持续很多年的习惯了,比开始文字记录的时间要早一两年的样子。个人来说,读书慢是我的一种常态,因为内心里就是会习惯性觉得神圣和要珍惜的冲动。

    绝大多数时间里,不仅仅是读书细腻,习惯对很多时间都细腻相待了。

    比如交际相处,比如电影和音乐,比如爱情,,亲情的经营……都是一些生活的小侧面。

    最近一直在看庆山的书,这在我前几篇文章里都有说过,依旧阅读中,拿着黑色的水笔斟酌阅读,做摘录和感想的书写。很喜欢她在书里提到的“惜物”观点,有种终于有个人赞同自己了的韵味。争取不给自己增加任何一样多余的东西,每一样自己的东西都要有存在感,多了的也是给自己的赘余,拖垮身心。不仅仅对待实物如此,对待精神状态更应该是这样。

    惜物,惜人,经营好。

    所以很喜欢他的原因之一是他的状态,他的生活空间总是给我明丽亮堂的感觉,会让我想到有穿堂风穿过的祠堂,以及那里洒下的日光和墙角栅栏处的丁香。

    他在惜物方面一直做的比我好。

    其实生活和艺术本就是相通的,所以会有一首歌写常玉,会有一首讲述常玉生活的音乐让我想到生活。

    和大多数刚刚开始接触这首音乐的人一样,习惯性打开百度知乎微博,一些网站,搜索常玉的信息。关于他,我也只是在上学期的绘画鉴赏课上有所知悉。是爸爸祖籍那里的艺术家,死于巴黎,煤气中毒,穷困潦倒,有自己的艺术主张……

    在一开始,一个人才是常态,孤独才是常态。这也是我和他最想要选择的状态, 很开心在现在我们最没有什么资格的年龄段里,竟然因为各种无法克制的因素做到了。这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信服。

    看完常玉的一些事,那些寥寥数语结束的,夹杂着一些只言片语的情爱八卦,对一个人人生的总结。找不到一个比“孤独”更好形容的词汇。

    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做什么呢?绘画,音乐,生活。

    庆山的书里阐述了对待独处的很多种状态,多是得心应手的惬意和享受。再听《餐桌上的日常》,或者是我近期心境的问题,并没有听到评论里大多数人对孤独的恐惧,却是对孤独的享受。《餐桌上的日常》就是享受,常玉的生活在我看来更多的也是一个人自得其乐的享受。

    它们都是相通的,庆山,常玉,《餐桌上的日常》,惜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常玉的房间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kbj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