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读到《与黄诚甫书》,发现此篇的分享稿子静静地躺在角落里,竟然忘记发出来。
这是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后的第五年(1513年)写给弟子的。当时先生的弟子大多是饱学的官宦之士,甚至一些官位比他高很多的人,都来拜先生为师,学习致良知。
文章短小精悍,却又深刻隽永!
先生常常说立志,“已近烦渎”,但对好朋友,还是不能不说。
志向,是有层次的,正所谓“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至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富贵——功名——道德,可以说是层层递进。我们追求什么,精神心思就会“着”于什么,最后取得的一些成果也就会在这些方面。所以,我们平常人常常会有累心的感觉,因为我们往往在向外追求功名和富贵。一个真正追求道德的人,功名富贵都已经不成挂碍。
阳明先生认为,立志要辨志!
“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有时候我们会在志向中体现自己的私心,特别是为了“名”的时候,常常披着大义的名分(外衣)。记得以前读到辛弃疾的诗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这里面就会有明明白白的功名之心。
只要我们诚于己,总是会自己有所察觉的。
“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这是先生的的判断标准。
做过销售的人应该是最能明白的:你说得“天花乱坠”,到底是为了顾客兜儿里的钱?还是真的为了顾客好?连续问自己三次,如果答案都是后者,那么你的销售已经不需要学习任何“技巧”啊、“话术”啊、“诀窍”......
这一点上,能耐(能量)越大的人,体现出来的效果会愈加明显。如果一家公司的老板,他信封的企业文化,只靠功名富贵来支撑,如何让公司基业长青,甚至代代传承?往下一代交接的时候,以何传承?
年岁渐长,我们要想明白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怎样做才能成就他人,成为一个利益社会的人。如果想通了这些,我们也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记得刚链接上大凉山深处的那位少年的时候,纯粹因为心底的良善,让自己不可能“转过身”。于是就那么开始了,当时能力很有限,但也不至于帮不了。于是,心想着就从一个开始吧,这件事情上做了比不做好,能帮一个是一个,一定要让孩子安心地上学......当自己形成习惯后,发现自己其实是有这个能力的。有时候甚至觉得是他在无数次提醒我珍惜生活,让我觉得生命中一切都可以很美好。
“赴其难易,成其功难;成其功易,不居功难;不居功易,忘其功难”。这,又是另外一重境界了。
阳明先生一生不追求富贵和功名,只追求做圣人,达到他自己所说的“体用一源”。站在那个高度,先生心生万法,应变无穷,从未有过败绩。最后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三不朽圣人,垂范千秋万代。
最后附上原文——
与黄诚甫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