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重温《末代皇帝》有感: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重温《末代皇帝》有感: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 静海楼主 | 来源:发表于2021-06-23 12:53 被阅读0次

    《末代皇帝》以前曾是看过的,只是时间久远,而且个人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有限,印象中只有陈冲的婉容甚是惊艳,不久前再刷《末代皇帝》,三个半小时的片子居然一气看完,意犹未尽,对尊龙的感觉更进一层,单是在结尾时,他走上皇帝宝座,向小孩回头一笑,表现出的那点神秘,那点天真,那点可爱,就使人难忘。

    《末代皇帝》创造了中国影视历史上的好几个第一,过了这么多年,银幕背后的故事依然让人津津乐道:

    第一部在故宫取景的故事片(而非资料片),而且是完全清场移除护栏的取景。

    贝托鲁奇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讲述中国的故事。

    影片一共使用了1万9千名临时演员。

    剧组聘请了一名意大利厨师为摄制组的外国成员做饭。他一共带来了2万2千瓶意大利矿泉水,450磅意大利咖啡,250加仑橄榄油和4500磅面粉。

    为了饰演旗人,2000名士兵剃了光头。每名士兵为此得到了3.5美元的奖金。

    这是关于中国的电影首次获得奥斯卡金奖。

    这是第一部被美国电影协会MPAA评为PG-13级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影片拍摄期间恰逢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但是摄制组得到了政府的优先权,使得女王无法参观紫禁城。

    影片中扮演长官的英若诚当时是中国文化部副部长。

    《末代皇帝》拍摄于1987年。那是一个微妙的年份。此后,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原来的笑迎八方客变成了选择性吸收。无论如何,再像当年那样,为了配合一部电影拍摄而封闭整座紫禁城,连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华都参观不得的事情,是肯定不会再发生了。

    不过,这些还只是外部可见的,毕竟内因才是起主导作用的,那我们就来看看它的内核:

    《末代皇帝》虽然是末代了,但毕竟是皇帝。在中国史书里,评价皇帝无非两分法,要么是明君,要么是昏君,没有中间地带可言。溥仪自然要被归于昏君的那一类里头去,一说到他,懦弱、昏庸、叛国等标签贴上去一点毛病也没有,这样的皇帝,似乎根本没有为他著书立传的必要。我们要写的,是秦始皇,是汉武帝,是唐太宗这样的帝王,让大家在他们纵横捭阖、开创盛世的伟业中感动地流下热泪。偶尔拍两部昏君的影视剧,也基本是当成爱国主义警示教育片来拍的,目的是为了告诉大家,这样的人,应该被永远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头去。

    根据这样的思路去拍,影视剧的皇帝要么是需仰视才能看见的,要么是被漫画化的卡通人物,就是没有把他们当作普通的人来拍。而《末代皇帝》却不是这样的,没有美化,没有贬低,就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把溥仪当作了一个普通人来叙述,他一不小心诞在了帝王家,莫名其妙地登上皇位,然后被时代的潮流裹挟着不断向前走,挣扎着,漂浮着,变化着。影片里的溥仪,没有什么大智慧,眼界既不深邃也不宽广,厚此薄彼、欺软怕硬都写在了脸上,平凡得跟紫禁城外的你我一样。在观影的过程中,大家很容易便忘了,他是一个皇帝,就像我们也很容易忘了——皇帝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皇帝。

    纵然这部片多少带着点西方人对中国的猎奇眼光,但大体上还是不倚不斜地讲述了一个十分中国化的故事,没有太多偏见,也没有太多溢美之词。有时感觉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就像溥仪的那位老师庄士敦一样,站在他的身边,平视着这位末代皇帝,看着他的愤怒、他的无奈、他的可怜、他的自私,就这样将一个不平凡的故事,平凡地表达出来,在细节上添上趣味、感情,要说的重点说得清楚。整部片子没有冷场,而更重要的,是将一个复杂得无以复加的故事一气呵成了。

    《末代皇帝》其成功之处,不仅是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看得明明白白,而且让外国的观众也看得津津有味,据说该片在美国公映时,高朋满座,散场时,赞好之声不绝于耳。老实说,我想不到有哪一位中国导演能将溥仪的一生及其背景,拍得连外国人也能看得明白的。

    为什么这样一个中国故事能够打动外国人?因为回归人性。

    只有回归人性,才能得到超越文化界限、超越意识形态、超越国界的理解。

    如果不在人性上花功夫,讲好故事,所谓的文化输出,难免变成一场自娱自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温《末代皇帝》有感: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klby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