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8
昨日中午,“第二期张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的最后一节课上完,似乎打遮阳伞的力气都消失了。从屏东中学回酒店的路上,在福州秋日的艳阳下,我挽着明霞姐的胳膊,一边寻找着榕树下的树荫调整着自己的路径,一边对她说:我感觉自己来了好久好久了,可是一算,四天而已!我们聊着,可能是因为这四天能量密度太大了,还没有细细消化,只是囫囵吞了,已是费神费脑的很了。
又告诉她,我每日走在那条从酒店到屏东中学的小街上,就像走在成都的街头,毫无陌生感。若不是就要离去,我竟真以为自己就一直生活在这座城市。她说:那是因为你在这里很有安全感,周围都是相似的人。细细一想,很有道理。
我有时外表闹腾,但内心是比较惧怕与人交往的。在人群中,常常独来独往。来福州学习之前,以为也会是这样,独自来独自走,只和熟悉的人交流。可是,4号下午,当我坐在教室里,看到那些陌生的同伴,我就想和他们说话。在张老师的小院里,看到桂圆、木瓜、柠檬的亲切,已经让我把那份与人交往的恐惧扔到了老远。

(与明霞姐、秋英和张老师在张家小院合影。那时的课程刚开始,所以张老师是生动的。后来连续几天的课程,他也累了。)
可能就如明霞姐所说,这里的气场让我感到安全、舒适,所以我的内心是敞开的。这是很奇妙的感觉,在宁波参加教育行走时,周遭的人很多,我却并没有要主动结识人的冲动。
7日离开,与张老师拥抱,似有泪意。这也是我未意料到的。

(离别前,和张老师在餐厅合影。他已经累得连笑都有些勉强啦,哈哈!我倒很有大姐大的风范。)
伴随着年岁的增长,我越来越谨慎地去喜欢一个人,去追随一个人的思想,所以我一直没有偶像,他也不是。但他越来越让我感受到亲切。他的话语很温和,思想却很深刻,常常就被温柔的戳中内心。离开前,我们在餐桌上,曾有过一席对话,谈到我的家庭,我的童年。他轻描淡写几句话,就帮我扫清了迷雾,让我看到了一个小孩,我内心的小孩,我一直在寻找的那个小孩。我翻阅那些心理书籍,一直在寻找那个小孩,却一直没有能找到。他,把她领来我身边。
离去时,与明霞姐、秋英一起到达长乐机场。车上、候机时,我们一直在聊。聊这次学习的感受,聊着我们的教育实践,聊我们的思考我们的困惑……聊到后来,机场广播里响亮地播报着我的名字,提醒我登机,方才吓的一跳而起,飞奔着离去,与她们分别,飞离福州。
随身带着那本《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在飞机了看了十来篇后,睡意袭来,沉沉睡去。醒来时,飞机已经经停贵州茅台机场。天灰蒙蒙的,云雾沉沉地罩着大地,一丝阳光也透不进来。过了一会儿,飞机再次起飞。当飞机冲破云层,阳光一下撒满了整个天际。云雾仍然是那些云雾,却不再是暗黑的颜色,而变得洁白轻盈。
“天空没有痕迹,但鸟已飞过”。归来时,我仍是我,但,我也不再是我。对我是谁的迷茫,对去往哪里的恐慌,对再出发的胆怯,在福州,都在一一寻找着,也许答案还没有出现,但我已有了方向,我将继续飞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