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零一八年七月十四五台山五台山真容寺啟建上夢下參長老誕辰紀念全山普佛法會暨靈骨舍利入塔安奉典禮

一、 何谓舍利
“舍利”是梵语译音,指的是人死后的尸身或遗骨。在佛教发源地的印度,人死后尸身有很多种葬法,如土葬,水葬,火葬,空葬等。主流的是土葬和火葬。用来土葬的尸体称为全身舍利,火葬的骨灰称为碎身舍利。亡者生前所遗留的头发、指甲、牙齿等又可称为发舍利、爪舍利、牙舍利等。由此可知,舍利,指的是人死后身休的全部。而由此引伸出来的“舍利子”其实就是尸骸经火化后产生出的结晶体或炭化物,俗称“坚固子”。
佛教提倡火化,佛陀及诸大弟子乃至后世历代高僧圆寂后经火化烧出的舍利子便成了代替这些圣哲常驻在世的象征,受到世人的膜拜和敬奉。

二、 敬奉舍利的意义
敬奉舍利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表示对圣哲的怀念,以资正信;二是为了籍此舍利灵异实现某种愿望。
在早期佛教传入受到本土文化的抵制时,那些传道的大师常会借助舍利子的灵异慑服朝庭和外道民众。据史料记载,最早来华传法的摄摩腾、竺法阑两位尊者就有在汉平帝面前与道士用舍利子斗法的。人们对舍利感到神秘和崇拜,认为舍利所在之处犹如佛在,可以满足人们一切心愿。于是,各种舍利敬奉事件都是伴随着各种发愿而来的。佛教发愿,也叫回向,即人们借助对舍利的敬奉以表达想实现某种愿望的想法,例如个人表示要生值佛世早证菩提,国家表示要四海无波,天下康泰等。

三、 舍利来源和瘗埋制度
中国佛教早期的舍利大都来源于取经法师的带入或国使的迎奉。例如唐玄奘印度取经归来,就“请得如来肉身舍利一百五十粒”。义净法师自印度回国也带回舍利三百粒。唐国使臣王玄策由印度迎请佛顶肯一片等。
从印度迎请回来的舍利的安奉,是一个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印度对佛陀及高僧的灵骨向来都是建塔安奉的,而中国人讲究的是入土为安。而佛教采取折中的办法就是建塔后,在塔基的夯土中采用坚井式和在塔基下建造横穴式的地宫进行舍利安奉,由此形成了中国式的舍利瘗埋规制。在隋、唐时期,人们称塔下地宫为“地府”,宋后至今,遂称“地宫”。
佛舍利固然得之不宜,然而一般有道高德却总能在功果圆满时显示不凡圣迹。但他们身后舍利并非都是人们一向推崇的圆溜放光,或像宝石花那样光彩夺目的,其实就是经火化时烧出的骨骸结晶。1996年,我在镇江金山寺亲自手把涤华禅师的头骨“泰”字舍利验看,果真,不但老和尚颅骨内部那个泰字清晰方正,当时还看到别的几片骨骸上还有类似梵文字母的痕迹。这些都是舍利的异相,高德愿力垂范,何须求圆出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