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上,看过一条扎心的留言:
“三年前我大学毕业,结果疫情爆发,找工作四处碰壁,女朋友也提出了分手。
如今的我一点积蓄都没有,生活费还得向父母伸手,感觉有时候活着是真没劲。”
底下评论区里,大家也都在吐苦水,表达着同样的迷茫。
赚不到钱的,被生活逼入绝境;赚到钱的,在忙碌中迷失了自己。
恰如美国作家约翰·史崔勒基说的:“不知道从哪一刻起,我们在生活里迷路了。”
约翰也和大多人一样,经历过人生最痛苦难耐的时光。
十几年来,他每天睡醒就去公司,窝在小小的格子间,一待就是12个小时。
干着自己厌烦透顶的工作,还得迎合领导,争取升职加薪,满足家人生活的需要。
直到公司再次以升职为诱饵,给他安排更繁重的工作,约翰才下定决心辞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没想到,做出改变后,他发现生活根本没有那么难,而摆脱迷茫的方法也非常简单。
约翰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一书,该书出版后,引发了全球阅读热潮,他自己也因此成为著名的激励演说家。
如果你正身处迷茫,这本书或许能帮你解开生活的死结。
小说的主人公,是当今社会上最为典型的成功人士。
他名校毕业,就职于世界五百强,还是公司最年轻的高管,有着令人艳羡的婚姻与和美的家庭。
他性情随和,处世圆融,浑身散发着魅力,总是人群里最耀眼的那一个。
这天,他再次被公司提拔,可就在所有人为他庆祝时,他却一反常态,提出了辞职。
回家后,他和家人随便打了声招呼,就头也不回地开车走了。
如此突然地离经叛道,所为何事?
原来,这个看似幸福的男人,早已濒临崩溃的边缘。
一直以来,他仿佛高速旋转的陀螺,昼夜不息地操劳着。
为了升职,他主动加班到深夜;为了家庭,他仅剩的一点休息时间也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这样的日子不是一两天,而是整整十几年。
男人心中越来越苦闷,他感觉自己就是一台“生存机器”,没人关注他的情绪,更没人懂得他的痛苦。
而现在,在这台机器即将报废的时候,他再也忍受不了以前枯燥的生活,决定逃离。
可逃离的路上,也充满了艰辛。
在旅行途中,他遭遇了罕见的大堵车,为了绕道,他又在荒郊野岭迷了路。
他觉得自己快被逼疯了,而关于这一切,他却无人倾诉,也不想倾诉。
男人的遭遇并不罕见,它时时刻刻发生在每个闷头前行的人身上。
现实中,太多看起来正常的人,其实内心都有着不为人知的伤;
太多循规蹈矩的日常里,都隐藏着难以言说的痛。
很多时候,压抑与迷茫早已在你的心中爆发出熊熊火焰。
而路过的人,连一缕烟都看不见。
生活里没有“容易”二字,太多光鲜亮丽背后,都藏着一颗千疮百孔的心。
迷路后的男人,情绪完全崩溃,他蹲在车边低声啜泣,任由“挫败感”席卷全身。
这种“挫败感”绝非今日才有,而是如同影子一般缠绕了他一生。
小时候,为了父母的赞扬,即使再不想学习,他都会硬着头皮把功课做好;
考大学时,为了家人的期待,他放弃自己热爱的学科,选了金融,在苦闷中度过了大学生涯;
参加工作后,他明明很厌恶职场上的“你争我斗”,但总是被名利推着往前走,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类人。
生活上,他努力扮演着各种“角色”,却越来越看不清自己,丧失了爱好,更没有什么理想。
曾经的他,试图冲破牢笼,可结果总以失败告终。
他想周末去打打球,但公司的一个电话就逼得他回去加班;
他想一个人出去走走,却怎么也找不出一点时间。
活到三十多岁,男人从未干过一件让自己开心的事,他每天戴着不同的面具,假装自己很幸福。
他悲伤地对自己说:“在过去的人生中,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回应他人的期待。”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曾说过:“无法成为我们自己,是一切绝望根源。”
一个人之所以迷茫、痛苦,根源就在于他总想迎合这个世界,满足了别人,却委屈了自己。
你喜欢自由与冒险,想自主创业,可亲友希望你稳定点,于是你又做回了“乖孩子”;
你讨厌“内卷”的职场生态,但为了给领导留一个好印象,又默默加班到晚上十点;
你不喜交际,反感应酬,却因害怕被孤立,让自己消耗在无聊的社交中。
年少时,我们曾一腔孤勇地做自己,天不怕地不怕,但后来都屈服于成年人的规则,活成了别人的提线木偶。
别人的要求越来越多,你总有达不到的时候;
旁人的期待永无止境,也会让你越来越迷茫。
想要走出这种困境,就要鼓足勇气,撕破别人为我们编织的网。
当你迈出“为自己而活”的第一步,笼罩在生活上空的迷雾,自然也会慢慢消散。
节选自樊登读书微信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