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马太福音分享(九)

马太福音分享(九)

作者: 橄榄树上结果果 | 来源:发表于2020-10-15 16:51 被阅读0次

           马太福音的第七章是登山宝训的最后一章,也是耶稣讲论妥拉的重要的章节。依照章节的分段,本章的大纲划分为论断(1-6 )、 祈求(7-12)、窄门(13-14)、假先知( 15-23)、结论及反应(24-28)

    一、论断

          你如何理解论断?在犹太人看来有六件可以使人在今生和来世蒙福祉的工作:“勤读,探访病人,好客,虔诚祈求,教导子女律法,想到别人的长处。”要想到别人的长处,拉比们多次在论断他人的事上警戒犹太人,他们说:“凡以善论断邻居的,必蒙上帝的善待。”在巴比伦塔木德中犹太著名的拉比希列(Hillel)曾说:“在你没有经历他的环境和遭遇以前,不要论断他这个人。(Avot 2:14)”,“除了那一位(上主),没有人可以论断(Avot 4:8)”但是论断和判断有什么关系?相同点:都是评价、判别、下结论。但是却又有很多的不同点:

          耶稣反对的是“论断”,不是“判断”,人不能论断别人。我们绝不可能知道全部的事实,或整个的人。任何人的判断永都不可能达到精确无私的地步。没有人有足够的良善来审判他人。我们也同他们一样,最终的判断在于上帝。“你从天上使人听判断. 神起来施行审判、要救地上一切谦卑的人.那时地就惧怕而静默。(诗篇76:9)”但是作为基督徒要依据妥拉的教导,要有最基本的判断。我们在闲聊时,指出别人的错误并且贴上标签,远比看出自己的错误容易,我们不吝惜指出别人的错误,但如果要你质疑自己的信念,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则非常困难,特别是你不得不这么做的时候,如果别人愿意提供有见地的意见,我们可以获益良多。

         在对比别人的时候,耶稣把标准当成“量器”,在巴比伦塔木德中也有类似的教导,“你用什么样的标准测量,同样,你也被同样的标准被测量。”、“你怎样度量别人,同样,上主也怎么样度量你。(Shabat 127b)”,因此,耶稣希望我们做什么呢?在评价时要说造就人的好话,如果对方有缺点,要在爱里说诚实话,不做伪善的人,在评价时,时刻提醒和检查自己的动机和品德。你是否发觉自己很容易夸大别人的过失,而忽视自己的短处?我们常想去改掉别人身上的坏习惯,其实,自己也有同样的坏习惯。若你正准备去批评别人,请先去检讨自己是否也该受同样的批评。首先要判断自己,然后用爱心去饶恕和帮助你身边的人。反对那种伪善和审判的态度---- 为要抬高自己而贬低别人。

           耶稣的教导“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伪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以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在法利赛人的教导中也有,例如:拉比塔丰说:“我不知道这个时代是否有人会允许自己受到责备。如果有人对别人说:‘把你眼中的斑点去掉!’他要反驳,先把你眼中的梁木扔出去!“( Er'chin 16b)“谴责别人的人,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错误。(Kidushin 70a)”“不要用自己的缺点责备你的同伴。(Bava Mezia 59a)” 刺与梁木运用夸张写作手法,为要引起听者的注意。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如何理解?猪和狗都被视为不洁净的动物。猪因为是分蹄却不倒嚼、就与你们不洁净.这些兽的肉你们不可吃、死的也不可摸(申14:8)。狗则会食腐肉,甚至会吃人血。根据律法,任何人接触过不洁净的动物就会在礼仪上不洁。R.利未说:“上帝让以色列人发誓,他们不应该向崇拜偶像的人透露(弥赛亚)的结局,也不应该向偶像崇拜者透露(托拉)的秘密。”那么什么是圣物呢?那就是妥拉,因此,他们的教导是不要把妥拉给敬拜偶像的人,这个意思,是不是不要把神的话语给不信的人?其实,还有另一种解释,希伯来文中有两个字十分相像,。圣这字是kadosh(KDSH),而亚兰文的耳环是kadasha(KDSH),a不发音,这两个字的字音完全相同,在最初所写的希伯来文中,两字看来完全一样。在塔木德内‘一双耳环穿在猪鼻上’是一句俗语,表示完全不调和,弄错了地方的意思。希伯来文平行语句是一种常见的表述方式,“不要把圣物给狗”和“不要把珍珠丢在猪前”是一个平行语句。按照文字游戏,就是“不要将耳环给狗,不要将珍珠丢在猪前。”拉比有一句格言说:“ 妥拉的言语犹如财宝,若非在适当的人面前,决不能轻易提及。”因此,耶稣教导我们不应该把神圣的教导交托给不圣洁的人,把神圣的观念教导给不想听和不肯接受的人只是枉费心机。这并不表示我们不要向未信的人传讲神的道,不是一个排外性的叙述句,而是应当有智慧去分辨所教导的对象,这样才不会浪费时间和精力。或许他是指,若有人例如假冒为善的人不愿聆听,就不要指责他。对方若乐意得到,才给予。早期的教会历史中如何使用这节经文?1 被犹太人所用,他们相信上帝的恩赐与恩典,只是为他们犹太人。这班犹太人视保罗为仇敌,坚持外邦人必须受割礼,必须接受律法,并且在作基督徒以前,先要作犹太人。这确实是一节可正用或误用来表明犹太人的排外性的经文。

           保持宗教的纯洁性与特殊性,不被罗马帝国的其他宗教所污染,保持一份独特性;2 早期的教会对于接纳人来到主的桌前,特别地小心;这节经文与主的桌子相连在一起。在圣餐开始前宣布:“圣洁之物,为圣洁之人而有”。 使徒宪典(The Apostolic Constitutions) 规定在圣餐开始前,执事要说:“唯愿留在这里的,没有一个是接受教理问答者(即仍在慕道班受教者),听道者(即对基督教有兴趣而来聚会者),不信者,或异端者”。环围这桌子的只是那些立过誓约的基督徒。《十二使徒遗训》是在1873年的时候由一位土耳其君士坦丁堡的东正教的督主教于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圣墓弟兄会修道院书库里发现的,多数学者认为是第一世纪末的作品。作者和写作地点不详。其原来有一个长标题“主藉十二使徒给万邦的遗训”和一个短标题“众使徒的遗训”,希腊文简称为“Didache”(意为“训导”)。伯尔尼纽都主教1873年发现的是它的1056年抄本。其内容主要有基督徒的生活手册、慕道友的指导手册和早期教会的纪律手册。关于圣餐(或作“献感谢祭”),当这样地祝谢:先拿起杯来说:“我们的父,我们感谢你,为了你仆人大卫的圣葡萄树之故,它是你借着你仆人耶稣向我们表明了的;愿荣耀归于你,直到永远。”再对着所擘的饼说:“我们的父,我们感谢你,为了生命和智慧之故,它是你借着你仆人耶稣向我们表明了的;愿荣耀归于你,直到永远。这所擘的饼,当初是麦子,曾散满在山岗,而后团合成为一个,同样,但愿你的教会也从地极聚合起来,进入你的国,因为荣耀权柄靠着耶稣基督归于你,直到永远。”除了奉主的名受过洗的之外,无论什么人不许领受圣餐。因为关于这事,主曾说过:“不要把圣物给狗。”特士良抱怨异端者竟让所有的人,甚至连外邦人也领受圣餐,这样做就成为‘将圣物给狗,把珍珠丢在猪前‘(驳斥异端书 De Praescriptione 41)。

    二、祈求

          说道祈求,很多人和祷告也联系到一起,耶稣在前面讲到了祷告,他们有什么关系?祷告是建立的一份关系,借着这份关系寻求上主的旨意,而祈求是表达和叙述你所想要的,你通常祈求什么事情呢?有教导说“属灵的人寻求属灵的事情,这属灵的事就是带来真理和祝福的妥拉。在你日常祈求中,你对上帝所给予的是否有不满意的地方?上帝常应允我们的祷告,但衪是按照衪的方式来应允,就是那完全的智慧与爱的原则。如果衪总是按我们当时的祈求答应我们,可能会变成对我们是最有害的东西;因为我们常在无知中要求一些毁坏性的礼物。耶稣的话不但告诉我们上帝会答应我们,而且会在智慧与爱中应允我们的祈求。犹太的拉比论及祷告的最可爱之处:“上帝接近祂所造之物,如同耳与口一样的亲近。”“ 人不能在同时听见两个人说话,但全世界的人若在同一时候向上帝呼求,上帝仍听见他们的呼声。”“人因他朋友的请求而烦恼、忧愁,但对上帝来说,人只要把他的需求放在祂面前,祂会更加爱他。”上主是喜爱他的子民向他祈求的。在路加福音11:12中也是用平行语句“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给他蛇呢?求鸡蛋,反给他蝎子呢?”  求一个好的,却给不好的,世界上的父母都不这样做,何况天父呢?耶稣用这种对比的手法,强调上主的爱,耶稣呼吁求什么?“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么。(太7:11)”,“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天父、岂不更将圣灵给求他的人么。(路 11:13)”两节经文的对比,说明上帝永远按祂的方式、智慧与慈爱,应允我们的祷告,就是应许给我们圣灵,作为印记给我们,在生活中引领我们,耶稣希望我们把一个永不灰心的祷告生活献给上帝。耶稣进而总结到,“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上主怎么待你们,你们同样也要学习上主待人。“你所厌恶的,不要对别人做——这就是整个妥拉,其余的都是注释(Shabat 31a)”。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的教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不伤害他人是一件简单的事,尊重他人的原则与感觉也并不困难;消极的对待这条诫命很容易,但积极对待,尽力以我们愿意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来善待别人,却要困难得多了。你的生命中是否有用心待人,对方却以相反的待遇来对待你?你又是如何对待这种情况的?

     三、窄路

          什么是窄路,什么是宽路?很多人认为窄路就是困难的,因此在选择时,选择的是难的,违背自己想法的,认为走的就是窄路了,其实窄路、宽路是犹太文化的惯用语,是“受限制的”和“宽松的”,在整个登山宝训讲论的结尾,耶稣让听见的人做一个选择,你要选择窄路还是宽路?你要选择有妥拉限制的生活之路还是任意而为的生活之路。

    四、假先知

         当耶稣讲论后,我相信很多人原意选择走窄路,遵循着妥拉的教导。如果选择的是窄路,那么你遵行的教训来源于哪里?所以耶稣在这里也提醒愿意跟随他的人,要防备假先知来传的错误的道理。什么样的人是假先知?在《十二使徒遗训》中还提出了对辨别真假先知的四个标准:

    1、必须信仰纯正、教导真理

    具体的规定是,要接待所有按着上述一切(上述一切指遗训1-6章的生死之道)来教导你们的人。倘若有教师自己离开真道,教导引向灭亡的其他道理,你们不要听他。若这些教义能使人加增公义和对主的认识,就当接待他如何接待主。(遗训11:1-2)

    2、必须专注为主做工

    “凡有使徒来到你们那里,要接待他如同接待主;但他只可逗留一日,若有需要可多留一日;若他逗留三日,就是假先知。”(遗训11:4-5)

    3、不可以基督之名谋取私利

    “使徒离开时,除领取到下个住宿地方所需的饼食外,不可收取任何物品;若他要银钱,便是假先知。”(遗训11:6)

    “凡先知在灵里吩咐摆设筵席(指给穷困有需要的人提供食物),他自己必不吃它;不然他就是假先知.(遗训11:9)”

    4、必须遵守主道、言行一致

    “并非每个在灵里说话的都是先知,惟有跟主样式生活的才是;因此按他们的表现便可以分辨假先知和真先知”(遗训11:8)

    “凡先知教导真理,而自己不按所教的实行,就是假先知。”(遗训11:10)

           耶稣教导“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果子来源于树,树又是什么呢?犹太人称妥拉是生命的树,主耶稣宣称他就是生命的树,他就是活着的妥拉。 让人追随他的脚踪。

    五、结论及反应

          耶稣教导后,再一次向听众发出邀请,不单是要听到,而且还有去行。“学律法却不行善的,好比用稻草打基础,一点水就能把根基毁坏。(Avot 3:17)”拉比会为“听律法与行律法何者重要”而争辩;多半的结论为,听比较重要,因为若没有听见,就不会去行。但是他们也坚称,两者都是必要的。这里的意象又是审判之日。听而不遵行,最后必会遭到审判,这种思想很常见。可是除了耶稣之外,没有一位犹太教师曾给予自己的话如此高的权柄;这种权柄只有律法才可以有。在教会历史中有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书卷就是雅各书,为基督徒得救是靠着行为还是信心而争吵。“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各书1:23-25)”在申 6:4-9的Shema中也是以色列人经常背诵的“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 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 神。 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 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   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 ”  Shema的真意是什么?你认为行为和信心冲突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马太福音分享(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kub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