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思王阳明心学。

思王阳明心学。

作者: 学院派育儿 | 来源:发表于2017-12-04 23:02 被阅读80次

           原来的我,不爱史学,不读史学,不通史学。

           我归因于我的高中老师,他是一位讲课照着书读的老师,他完全不能脱离读课本的字。正是这样一位历史老师,让我对历史无法产生共鸣。也导致我擦声而过许多著名的人物。所以,我非常痛恨这种把有趣的事儿讲的无比枯燥的老师。后来,我去台湾念书,与老师、当地人聊天,发现当地文化与内地文化具有鲜明的差异。历史完全可以口述,完全可以有根可循(eg:繁体字)。比如,在学校的开放亭,台湾的小学生抱着《中国历史》插图本,与我询问大陆的历史、山河,而我有很多居然都不知道。我愧不可当,从那时开始,我开始翻看中国的文化,西安古城的老故事,穿梭在文化长河当中,我希望能够讲给我的朋友听听,西安不是他们想象里的大西北,我们不是穿着棉袄坐在炕上,中国内地的物质生活早就已经先进的与台湾相当了。但我在内心,深深的感到,很多中国人的大学者已随蒋公走了,内地的文化大半被掩埋在了一片火海灰烬当中。

           这时,我才静下心来,思考,才想去了解,中国到底怎么了?机缘巧合的读了已经6年还依然火着的《明朝那些事》,才知道了下面我要说的那些我都不知道的事情。

           第一次与王阳明擦肩而过,是在台北的阳明山。这座山是蒋公为王阳明特地改的,我在台北念书,也感受了摩托车夜冲阳明山,这个台北大学生常有的夜间活动。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是一座这样有文化气息的山。当我知道,原来阳明山是因他而改的时候,我已经回到了内地。他的名字出现在我阅读的史学轻小说,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当中。在文中,他叫做王守仁。

          当年明月是一位海关公务员,他在文中悄无声息的告诉读者,在明朝,在中国,有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名人存在。在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而近代的大教育家陶文濬,也因拜读王阳明学说:“知行合一”,先改名为陶知行,后因,“知行合一”行为先,陶先生进行了第两次改名:陶行知。在五四的“青年必读书”中,梁启超开出的书目里,《传习录》三个字赫然期间。很遗憾,在之前我根本没有听说过王阳明先生的任何学说。

           这是这种深深的遗憾,让我对中国历史、学说近1年多兴趣只增不减。我开始关注王阳明先生的一切,我对他的学说很感兴趣,我对他影响了几百年的中国历代文人武士而震动,我为他能够在明朝这样特殊的尽展大展风采而折服。

           此间,我常常与学历史的人请教。我和其中一位历史专业的朋友,聊了聊中国的古代哲学,学说。我请教他该如何理解,学习史学、学说。是否应先看一些大师的白话文注解,再看古文理解。

           他说:“学习思想的学说,首先要与你的思想相通,‘通’体现在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即‘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表达的正是这层含义。而且,史学、学说,一段时间自己的理解也会随着时间的变换推移,这就是思想的魅力。”
         于是,我开始敢于自己读中国古典学说,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今天,我从个人经验对王阳明的几句话做如下浅薄理解:

    (一)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解:
    这是阳明小时候写的一首诗。
    我认为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绘画当中的观察方法:参照物、对比。

    当月亮在远的地方,与山比较的时候,确实看到的是山大。但山真的大于月亮么?在当时,我确实不知道,但我依然相信月亮小山大,因为这是“眼见为实”啊。
    假如我从天(宇宙)的角度看时,才看到原来山小,而月亮更大。

    (二)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解:
    ———————————————— 百度解读————————————————
            未看此花时,此花是“寂”的状态,良知与此花浑然泯殁不显,看此花时,则心体通向此花,良知本有之知一时灿然显现起来。不管是浑然还是灿然,都是一种感通,而不是对花的科学的探索认知。
            简单的说,就是你看到此花时,花就会进入你的意识之中。你的心就会对这朵花有感通,它就存在你的意识之中,当你未看到此花时,花就未进入你的意识之中,就对你没影响,花就没有存在你的意识之中。不是课本上讲的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王学从来都没有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对王学的所有认识都要从 心 出发!

            “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

           《周易·系辞》:“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王阳明对物的理解关键是这个“从心上说”。即便有不假于心而能独存之物又与我有何相干?“不相干”正王阳明所谓“寂”也。何为“寂”?心之所未动,意之所未发,不动心也。虽眼前有物亦曰无物。为何?物与我不相干也,不相交也。因此,王阳明不是要去察明那心外有物还是无物存在(存在与否不是他所关心的),而是着意讲“意之所不在”之对象,即与我不相干。譬如,我打开电视,专注于一场球赛,至于电视机旁有什么摆设于我有何相干呢?甚至我所看的是哪个频道我都从未注意到,直到有人这样问我——“哎,你看的是哪个台?”,这时我才让cctv5的台标涌向我,进入我的世界。所以,日常之“熟视无睹”、“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等语,不也是在说“不动心”、“意之所不在”的,便与我无关吗?
    ———————————————————————————————————————

    我的感想:
    从生活上,我想到:越来越多的信息越来越多的道路,供我们选择,我们并不是不知道,我们知道,但我们必须有所选择。

    人世上“鱼与熊掌“确实不可兼得。

    我们选择之前,要想清楚,我愿意为了这件事放弃什么,并且不在乎,那么我们就能够做到不去看他,不去为之分心,也就不放他在心上。这样就是“一心一意”的表现。

    无论古今,在做事情上,必须一心一意,才能够把事情做好。而且,当你对这件事感兴趣,就会觉得做的时候天色都是明亮的,这件事在你心中就变得分外重要起来。
    写于2012年

    由此,我特别喜欢心学,他引导了我的向学,指导了我的行为。也是由于阳明先生的天泉证道,为师者“问道讲学”,让心学能够为迷茫着的学生指引前行的路,因此寄情于“心外天泉"这片精神的乐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王阳明心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kwf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