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察我内心的“小九九”
晚饭后小宝开始写家庭作业,老师留的作业都是在学校做的试卷上的错题,由于他的错题不多,所以不到8点就写完了。
小宝作业写完后给小猫玩一会,然后拿一本课外书坐在沙发上看书了。而我这是还在书桌前学习,我当时心里就在想:“时间还早着呢,要不然让他做一单元英语测试卷吧”。但好在我内心带有觉知,我只是自己心里想想,我并没有给孩子说。
8:30的时候孩子又喊我,让我陪他下五子棋。我当时的内心戏又出来了,“既然不看书了,要不然写篇文章吧(因为星期天有两个好题材,他只写了一个,这一个我也可想让他写出来)”。
当我这个“内心戏“出来好,我给自己做个对话:“难道孩子不能清闲一会吗?难道不可以陪孩子玩一会吗?难道孩子分分钟非得在学习吗?……。”
当我问完自己,愉快的陪孩子下五子棋了。我俩一共下六局,我当然知道给孩子该怎么下棋,我是1平1胜4输,这不仅仅是下棋,这也是在给孩子情感账户里“存钱”,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也是给孩子进行高效陪伴,这也是在给到孩子赋能,让他有满满的成就感。
我虽然是一个妈妈,但我也是一个老师,又长年在学习家庭教育,教育孩子的方法懂的也不少,但在考试前、在成绩面前,内心还会忍不住有自己的“小九九”。庆幸我有觉察力和及时止损的能力,才不会对孩子有过多的要求控制,才让孩子在家庭中有松弛感。
通过我对自己内心戏的觉察,我想到了:当今孩子最稀缺的是松弛感。他表现在学校和家庭两大方面,因为这也是孩子生活的两个重要场合
二、家庭的“安排满满”
就像我上面写的一样,如果我不是带着觉察,很可能就把孩子每天的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
现在流行一个词叫松弛感,而妈妈们则是最不容易拥有松弛感的一个群体,对孩子总有种种担不完的心。作为妈妈,为孩子担忧是本能,是母性使然,但过度的担忧,无论对孩子还是整个家庭,都会成为一种隐形的焦虑枷锁。
所以,我们不妨松弛下来,别紧张兮兮,别听风就是雨,别一次考不好就担心到孩子一生的幸福……,做好当下能为孩子做的事情,对孩子做好陪伴,做好赋能,立足于孩子的现实,允许孩子做自己,也相信孩子能够做更好的自己。
三、学校的“课间圈养”
某报纸上发表文章,下课铃响了,本该热闹的学校操场却静悄悄的。课间十分钟不允许孩子到户外活动,甚至除了去洗手间不能出教室,目前成了一些学校的规定。约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偌大的校园空空荡荡,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课间圈养”。
“课间圈养”现象之所以产生,一是为减少学生课间出教室“打闹”带来的安全风险;二是老师提前上课或拖堂,挤压了学生的课间活动时间;三是学生学业和升学压力较大,倾向于在课间看书、做作业或是趴着睡。
而正处于生长发育中的孩子需要奔跑跳跃,需要放松双眼。囿于教室、教学楼中,培养出来的往往是温室花朵,是越来越多的“小胖墩”“小眼镜”“过敏娃。
一个家庭需要松弛感,太用力的孩子走不远,而他也不会因为紧绷的心弦而变得完美。一个有松弛感的家庭,允许孩子慢慢来,允许他不那么聪明,不那么完美。一道题,今天学不会,可以明天再学;一项技能今天不熟练,可以明天再练;一个道理不明白,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举一反三。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慢”中学会摸索,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家庭关系中的“松弛感”,并不只是一个虚幻的名词,它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安全感和情绪状态。不为琐事纠结,不为结果执着,共同承担,携手前行,相信爱和包容的力量,才能让家庭生活越来越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