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风文化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听讲录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听讲录

作者: gui9938 | 来源:发表于2016-10-02 16:45 被阅读102次

    昨天听完“樊登速读”讲《梁漱溟先生讲孔孟》,很受启发。

    常言道,为学日进,为道日损。为什么呢?因为学习都是知识、技能,再说白一点就是一些概念、套路,这些东西学多了,往往更容易蒙蔽自己的本心本神,从而使自己不断远离自我。我们的思维惯性是如此强大,它深深抓取在我们意识底层,在不知不觉中操控着我们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而我们用意过深,在表面上似乎经过自己大脑的深思熟虑,实际上无形中却有一股隐形的力量在牵引着我们往哪走,倘若不对此保持深深觉醒,我们便只能永远为念头所牵引,为环境所扰所惑,浑浑噩噩,烦恼不断。正所谓“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梁漱溟先生认为,《论语》主要提出为人处世的13个态度。

    第一个态度就是仁,仁是什么,仁是一切对,是本心自性,只要发自本心做事,便是对的,本心为何?哀莫大于心死,很多人用意太深,刻意太多,已经麻木不仁了,因此,仁者从恢复知觉开始,恢复知觉从解脱知见开始,世界的状态本为混沌,可是我们却人为地进行区分,加入自己的褒贬好恶,生命本来生机畅达,我们却要为人生加入太多价值意义,终其一生去证明一件事,去为了所谓的明天而活着,一生忙忙碌碌、寻寻觅觅。

    第二个态度是乐。乐是一个中性词,是和谐畅达之意,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开心、高兴,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刻意在寻找这种感觉,总是认为只有达成了某种目标、满足某种需求之后才能乐,这其实是一种贪念和执著,这个世界的喧嚣和过度宣传容易形成一种情感透支的氛围,使得我们成为表演型人格,所有的感情流露是为了面子,是做给别人看的,亲人死了,哀伤吗,亲人病了,一定要怎样怎样吗?种种的自作多情已经远离了本然的性情,多了太多自己的私意和贪念。忽视了本心的需要,追求外在的“想要”。

    第三个态度是敏行讷言。子曰:巧言令色鲜于仁,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忽视内心的真实,沉溺于各种套路和夸张,须知,言为心声,出口的话往往是一种咒语,会牵引我们的意念往所言的方向去,所以,谎言说多了自己就容易变得虚伪而不知,这正所谓自欺欺人,行胜于言,遵循事情的本然做去,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不在事件过程中加入太多的主观色彩,“仁者不忧”说的就是这种安住当下的状态。

    第四个态度看自己,梁先生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就是说现代人总是想着改变别人,而古人则是反求诸己,一行禅师曾经说过,其实世上本无你与外界二者,你所处理的所有关系无非是你自己和自己念头的关系,禅宗六祖慧能说,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自己对了,这个世界就对了,改变自己也是最切实最可行的方法。

    第五个态度看当下,活在当下首当有觉,很多人念头杂乱昏沉,灵肉分离,将自己分成无数个个体,活在当下就是清楚地觉知自己当下经历的每一境,所做的每件事,呼吸时呼吸,洗碗时洗碗,喝茶时喝茶,感受自己身心合一,与天地万物合一。第六个观念非宗教。孔子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所有宗教归根到底就是通过构建死后世界来给当下慰藉和寄托。孔子并不是排斥宗教,他只是认为轻言宗教之鬼神有无,都会导致对“当下”的忽视。

    孔先生的第七个人生态度是“勿意必固我”,这一点太重要了。我们的很多烦恼、困难往往是自己想出来的,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往往源于误解,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在事实面前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和推理,从而有选择地看到或者听到,甚至无中生有,加入自己的道德评判和意义遐想,这使得我们内心被各种观点意见占据,而为了真正了解客观真实,给情绪加上一个理性的筛子,首要勿揣度他人。世事无绝对,如果很多事情加入了“这件事应该怎样怎样”这样的断语,就会使自己思想更僵化,从而不够圆融。要有主见但不要固执己见,偏见往往来源于第一印象,本着开放包容的态度倾听不同意见,永远保持无知和好奇,这才是灵活的处世态度和快乐之源。去除我执首要的是不要总以自己为中心,自己并没那么重要,关键时刻能豁出去,平时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察对方,去考虑问题。

    第八个态度是非功利。功利的思想只关注结果不在乎过程从而与活在当下的原则相违背。第九个态度是轻刑罚。孔子认为一个高级良性运转的国家应当是崇礼尚德,刑罚是下策。第十个态度是兴礼乐。孔子认为礼是发自本心的尊重,饱满感情,时下的环境出现将礼庸俗的现象,很是可惜的。第十一个态度是守孝悌。温文尔雅,温良恭谨,这是中国人美好形象,孔子认为父母子女之间和谐的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兄弟之间应该兄恭弟悌。

    第十二个态度是不迁怒、不贰过。这也是很难做到的,发怒是可以的,发而有节即可,但是不要把怒气转嫁给他人就不容易了,由此可见孔子一定是高情商的,整个《论语》就是人际关系处理手册,不贰过也很难,首先你得意识到自己的过,还要知道过在哪里,还能不固执,知过能改,所以,孔夫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第十三个态度是知天命。这句话的原意应该是尽人事而听天命,古人说成事得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我们只能顺应,人和要自己争取,这部分就是人事,天时地利则是天命。这是一种积极豁达的心态,既不对现状表示怨恨、无奈,又不对结果过分焦虑、不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梁漱溟先生讲孔孟》听讲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kyd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