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们在吃不饱时总想解解馋犒劳犒劳一下自己;如今人们胖不胖都要减肥。以前人们追求好吃有营养,现在的人们痴迷少吃和养生。
养生,应以舒服为宜。吃前舒服,吃着舒服,吃后舒服。不宜多吃也不宜不吃。自然而然,不以养生而养生。
人与人之间呢?“交友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朱熹
也是以舒服为宜。
不可不交往,也不可滥交往。相识舒服,相熟舒服,同行舒服。志同道合。
生则近,近则熟,熟则远。朋友之间容易落入这个俗套。关键还是在于交浅言深或是以为熟了关系好就可以口无遮拦。我们常以“直击人短常讥人非”误以为是心直口快,以为是朋友间的玩笑。大错特错!
圣不圣,苟不苟。
务必要保持谦虚谨慎。谦虚,我们很多人都懂,不管真假都能做个面子活儿,而谨慎,谨言慎语!!这世界上没有人不喜欢被夸,水都能感应,光都能感知,何况是活生生的俗人?!这是人的本性,没必要去挑战。同理,这世界上没有谁不厌恶被指责,你所有的玩笑都有或被认为有真实的部分。
勿讥人非,勿扬人恶!!!
只有你说话让人舒服,朋友之间才会相处快乐!这也是捭阖之道的不二法门。或许我们不屑于“先讲他爱听的,再讲他想听,然后说我们要说的”。但这确实是说话的艺术。
当然,“巧言乱德;巧言令色,鲜矣仁”。
过犹不及。
我们“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重在结交“友直友谅友多闻”之益友。同时我们也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毋必,毋固,毋我”,“不以一眚掩大德”。
直,直在真诚,直在善良,直在严谨,直在慎恕。
拿好友当亲人,不以过往而轻重,不以誉过而合离。你有错,我一定或严正或委婉告诉你;我有错,也愿你真诚批评,而非讥笑。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之与之为取”。——《后汉书》
这不也正谙合“不争之争”之道吗?
一个小故事大概如下,饥荒年代,一个面包店老板宽厚仁慈,总会施舍一些面包给小孩子们,每当此时,很多小孩子总会蜂拥而至,拥挤不堪,吵吵闹闹,你争我抢,想想那个画面,一只只小黑手乱抓乱抢。而唯独一个小孩子总是不争不抢不言不语地保持距离站在后面,老板也总会在一哄而散之后多给一些这位小朋友。
朋友之间,也是如此,舒服为宜,宜当先舍先付出,这样互相与之才是相处之道,才是长久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