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筒最早出现目前学术界众说不一,尚无定论。文房收藏家刘传俊先生经过大量史料研究和实物考证,得出自己的结论,著书立说,并撰写论文,首发于本刊,以飨读者。
朱彝尊在笔筒铭》献称“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将笔筒视为笔之家,放心无邪之处。关于笔筒最早出现年代,目前学术界意见不一。 笔筒是文房诸器中最普及的贮笔收纳之器。晚明清初。
文献史料考
被大家引用最多的有关笔筒的文献记载如下。
[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见图1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
![](https://img.haomeiwen.com/i9227447/659e11b00a361c3c.jpg)
图1_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宋]无名氏《致虚杂俎》羲之有巧石笔架,名‘扈’音同户)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皆世无其匹。
[明]文震亨(15851645长物志》见图2笔筒)湘竹、棕榈者佳,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紫檀、乌木、花梨亦间可用,忌八棱花式。陶者有自古白定竹节者,最贵,然最难得大者,青冬磁细花及宣窑者,俱可用。又有鼓样,中有孔插笔及墨,虽旧物,亦不雅观。其中提到鼓样”笔筒,插笔及墨。笔者觉得此为笔插儿或笔架一类,下文会有介绍。
![](https://img.haomeiwen.com/i9227447/110ed024b3955367.jpg)
图2_长物志》作者明代文人文震亨
[清]曹雪芹(约1715约1763红楼梦》第四十回: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因是於行囊之外,转得吾父所遗图书、砚台、笔筒数件。
从文献记载似乎可以看出笔筒最早出现年代,不晚于宋或三国。
那么古籍善本插图版画、古代壁画、汉画像石、砖、古画中有无宋或更早的笔筒的资料呢?笔者购买并查阅了中国绘画全集1战国—唐》宋画全集》元画全集》中国画像石棺全集》中国画像砖全集》中国古代戏剧版画集》等,暂时均未发现宋之前笔筒之踪。
有意思的由王圻及其儿子王思义,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三才图会》又名《三才图说》器用”局部中,找不到笔筒的注解图说,只见笔架注解。而在人事”章节的卷索句图》中,高士盘坐,对面的翘头几上,有一只形制与现在使用笔筒类似的笔筒(见图3不知是作者当时遗漏了笔筒的图说,还是父亲著书时笔筒尚未大规模流行,儿子王思义时期已流行?不得其解。这也算是父子留给后人的一个有趣的猜想吧。万历时期汤显祖《牡丹亭》崇祯版《金瓶梅》崇祯版《瑞世良英》等版画插图中均能见到束笔之笔筒(见图4据此可推断束笔之笔筒自晚明逐渐流行起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9227447/97aa42ce0a6fb9be.jpg)
图3_明万历年间的三才图会-器用》又名《三才图说》
![](https://img.haomeiwen.com/i9227447/0bb5a53bad65c9ad.jpg)
图4_崇祯版《瑞世良英》中笔筒图
墓葬出土考
出土墓葬文物实例是说明问题的最好依据。先来了解一下出土的笔筒实物情况。上海宝山明万历朱守城夫妇合葬墓,出土有紫檀笔筒,其筒上宽下稍窄,与筒底分制,底承三足,上口起宽皮条线。通体光素,造型高挑优雅,一件很有代表性的晚明硬木笔筒。这是最接近于朱彝尊《笔筒铭》中筒以束之,如客得家”这一描述的笔筒。
建国后出土有战国(楚、秦)两汉(西汉、东汉)西晋(前梁)另一种单管笔筒儿”此种笔筒儿方便携带,适于雅集、笔会、外出之用,而非明中晚期至今置于案头“束笔如家”笔筒。请注意我用的笔筒儿”而不是笔筒。中国的语言文字甚是好玩儿,只是多了一个儿话音,意思就不太一样了这种笔筒儿称之为“笔套”或“笔管儿”更为贴切。如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1954年湖南长沙市南郊左家公山楚墓、1986年湖北荆门县包山二号楚墓、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一号秦墓,均出土竹、苇,或木质毛笔及笔筒儿(笔套)1993年江苏连云港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汉墓,出土了一粗一细两只毛笔,装在同一只双管黑漆笔筒儿中,目前发现最早的对笔”和双管笔筒儿。1985年在甘肃武威旱滩坡前梁(317376墓,出土了一只带有墨迹的松木笔杆毛笔及笔筒儿。以上资料摘自王学雷《古笔考》一书)见图5这些出土的高古时期的笔筒儿(笔管儿、笔套儿)与明清流行使用的笔筒相比,虽同为笔之收纳之器,但用法、形制迥然。明清之制笔筒更像“桶”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孙机老师在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见图6一书的文具”局部中,把这种笔筒儿(笔套)称之为“笔套筒”指出,这种笔套筒即江陵张家山汉墓遗册所称‘笔有一管’之管。荀子·赋篇·箴》管以为母。管指针管。盛针的筒名管,盛笔的套管西汉时亦名管;东汉后期始称笔杆为管。现在有些朋友,还是喜欢将笔的量词称为管,如一管笔、几管笔。孙机老师另外一本著作《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文具、印刷、乐器”一章中称:搁笔用笔架,贮笔则用笔筒,笔筒的前身是书筒、诗筒等物,唐人已用竹筒贮存文字资料。唐·钱起因为受赠青竹筒而写的诗中有云:楚竹青玉润,历来湘水阴。缄书取直节,君子知虚心。说用竹筒盛书卷。元代始以竹筒贮笔。发明出了笔筒。孙机老师认为元代以后才出现了笔筒。
文物出版社1998年出版,北京故宫博物院冯先铭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器形·笔筒》一书中阐述:笔筒,文房用具,插放毛笔之用,始见于宋,流行于清,器型似筒状。宋代笔筒口径较小,传世不多。而北京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中国文房四宝全集4文房清供》里,张榮的错综群艺,千古芳华—文房清供概述》一文中论述“笔筒之始作应在东晋时期”该书中还收录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东晋青釉笔筒。遗憾的两书中均未就其阐述的笔筒发生年代,提出进一步的论据。或许相隔10年研究人员已找到确凿的证据,证明青釉笔筒为东晋时期。期待有更详实的资料公布。
![](https://img.haomeiwen.com/i9227447/b25aaa99514ea815.jpg)
图5_古笔考》王学雷著)
![](https://img.haomeiwen.com/i9227447/972dcc0e5b978952.jpg)
图6_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孙机著)
扬之水老师在宋墓出土文房器用与两宋士风》一文中指出:至于插笔之用的笔筒,也不见于两宋,大约自明代方始蔚成风气,与竹刻的发达密切相关,兴盛之后便有了各种质地的作品。
马未都先生在马未都说收藏明清笔筒》一书中说:比起其他文具,笔筒简单而实用,可是明朝中叶之前,文房用具中却没有笔筒。就目前已知的实物论,笔筒的发生不会早于明代的嘉靖朝。马先生的观点与扬之水老师观点一致。
李庆新《明代海外贸易制度》一书中的明后期开海贸易与制度调适”章节记载:万历十七年,提督福建巡抚都御史周寀批准《陆饷货物抽税则例》征税商品103种113项;其中万历十三年进口商品中有“正青花笔筒”税银每个四厘,青玻璃笔筒”税银每个四厘五毫。这是目前能找到最早记载笔筒的较权威的资料。
馆藏文物考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青釉笔筒(见《中国文房四宝全集4文房清供》标注为东晋(见图7但未注明传世或出土,以及断代理由。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只,将其标注为宋官窑粉青瓷的笔筒,因提有乾隆御题诗,诗中乾隆爷认定为宋代,故台北“故宫博物院”判定为宋代(见台湾同朋社出版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房聚英》因断代争议较大,台北“故宫博物院”方面也觉得定宋没底气,1989年的宋官窑特展》上,此笔筒的参展标注为“依风格看可能是清朝之物”见图8
![](https://img.haomeiwen.com/i9227447/0b5734df3a4e2db0.jpg)
图7_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青釉笔筒(见《中国文房四宝全集4-文房清供》标注为东晋
![](https://img.haomeiwen.com/i9227447/5cde6d1c4e48e671.jpg)
图8_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标注为宋代官窑粉青瓷的笔筒
南京博物院藏,被鉴定为明正德年间的朱松邻制高浮雕松鹤纹笔筒(见图9阴刻铭文为:余至武陵,客于丁氏三清轩,识竹溪兄,笃于气谊之君子也。岁之十月,为尊普熙伯先生秩寿。作此奉祝。辛未七月朔日,松邻朱鹤。马未都先生在马未都说收藏·明清笔筒》一书中对此笔筒断代提出了异议,指出:此笔筒作于1571年,为隆庆5年。此为已知最早的带纪年款的笔筒。马先生认为,朱松林的孙子朱三松留有铭“崇祯庚辰三松制”竹刻笔筒(见《竹刻胜语》若朱松林为明正德年间人士,那么祖孙三代跨度大致是130年,这不太合常理。另外上海博物馆馆藏有一件竹雕“归去来兮辞”铭“万历乙亥中秋,小松朱缨製”款识的笔筒,也是一件难得的带有纪年款的明代笔筒。
![](https://img.haomeiwen.com/i9227447/e100d5726cff034a.jpg)
图9_南京博物院藏,被鉴定为明正德年间朱松邻制高浮雕松鹤纹笔筒
另外一件藏于安徽省博物馆,标注为宋代的象牙烫刻《蹴鞠图》笔筒(见图10孙机老师及马未都先生均判定为晚明。日本根津美术馆藏有一只类似的象牙烫刻山水人物图笔筒(见图11根津美术馆标注为明代。
![](https://img.haomeiwen.com/i9227447/64c29f088acacd63.jpg)
图10_安徽省博物馆藏,标注为宋代的象牙烫刻《蹴鞠图》笔筒
![](https://img.haomeiwen.com/i9227447/e562d54459aa8ee8.jpg)
图11_日本根津美术馆藏,标注为明代的象牙烫刻山水人物图笔筒
介绍了古今文献中的古墓出土的以及馆藏带纪年款的无纪年款标注年代较早、断代争议较大的几件馆藏笔筒。余不妄为评判前辈专家、学者、藏家对笔筒出现年代的论断。只是把资料尽量收集罗列于此。供大家参考。也许今后的某一天,还会出土或发现传世年代更加久远的笔筒实物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