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用日记录去感受行动力

用日记录去感受行动力

作者: 小橙梓 | 来源:发表于2021-08-24 23:59 被阅读0次

    0、碎碎念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生被按上了加速键,时间流过的时候不再有痕迹停下。

    面对琐碎的日常,当问起上个月发生的事情如果不太记得还能被情有可原,有时候被问到前一天早上吃什么答不上来就显得有些老年痴呆前兆的意味。当然一个包子和一杯咖啡还是能记得的,因为早饭往往只会在三明治和包子中轮流选,咖啡是只要干活一定会喝的,对于日常中规律发生的事脑海里还是会有印象,这部分单点记忆被大脑调取的过程不会出问题。

    这个时候不妨把这个问题稍微复杂点,从单点的维度过渡到线的维度,回忆下一周到底吃了什么。这个时候我只能回答七天中有两天没有喝咖啡,一天是睡过了还有一天是没咖啡了,但早上具体吃什么很难准确的去写出来。

    如果说吃饭是小事,那么工作中被提及项目进度时以记性不好为借口就说不过去了,可能生活中没有人在乎你过得好不好,但你的工资会关心你在职场里到底有没有作死。

    项目进度能准确说出来的前提是大脑里对整个项目的进度以及自己的进度都有感知力,在此基础上表达能力还行的话,就可以简单用两三句话说出现在项目是赶在计划之前还是稳定开展还是说有延期,如果延期了目前是否有补救措施。

    对于反馈项目进度这件小事,在主计划不做调整的情况下,做好自己项目关键节点的记录就尤为重要了。这样站在个体上,可以先完成自己的行动能否满足计划,在追赶计划的过程中越早发现自己落下来了越早补救越好。

    1、记录的准确性

    工作中有项目计划,人的一生中大大小小事情都可以列计划,但经常会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我的计划永远完不成,如果还有点拖延的话还会不断后调任务完成的最终节点。

    存在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对于比较难完成的问题会存在普遍害怕的心理,这种心理会想拖延或先做其他简单的事;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完成这件事究竟需要多长时间是未知的,这种未知感可能是过去没做过类似的事、也可能对自己做事的节奏尚无概念。

    一种比较好的办法是看自己每天能留出多少时间来做这件事,每天留出的时间确定后看看自己做这件事的进度。举个例子来说,固定每天晚上九点到十一点看书,先不休息看看能看多少页,这个时候会有很多意外进来:中途不想看书、有人找你聊天、看困了睡着了、中间玩手机了。

    在这个阶段可以尝试对自己在这2个小时内用在看书的时间进行记录,比如聊天花了10分钟、玩手机20分钟、睡了10分钟,那么这一天下来就看了80分钟的书。这个阶段可能会质疑自己为什么要睡觉、为什么要玩手机,但事实就是这2个小时我只能把80分钟用在读书这件事上。

    对于这个过程可以是粗略的,比如睡了8分钟和睡了12分钟记录成10分钟也是没问题的,这个过程不要让记录成为负担,更不要成为心理包袱。作为观察家,在这个阶段还需要注意的点是不要苛责自己,做好做坏如果一开始就会想着改变可能从心态建设上出问题,即走神的时间或手机摸鱼的时间变长。

    在这里既提到准确性又提到粗略可能会感官上有冲突,准确性是这个阶段或者说整个阶段追求的一个目标,但是有数据的前提是自己可以记录。如果一开始无法非常认同这件事或需要有认同感,这个阶段可以放低准确性的要求,尽量做到每天看完书就对这个时间做个记录,哪怕是最粗糙的数据稳定记录也可以让自己对自己有一种朦胧的美感。

    2、记录的具体性

    在完成第一个阶段(五天到十天)后,自己会慢慢了解到自己看书有效利用的时间有多少。在这个时候可以在记录上进行第一次迭代,增加具体行动的量,比如看了多少页。

    接着上面的问题,在这个阶段可以看这2个小时看了多少书,比如周一30页、周二25页、周三40页、周四18页、周五28页,这样下来可以评估自己对于这本书每天大致能看25-30页。

    对于理工科的书来说,涉及概念的理解会花费比较多的时间,真正领悟也需要做题来巩固,上述过程可以先理解成最小化完成这个动作的过程。

    在时间的基础上增加自己干活的量,最直接的是可以得出这件事的出活效率,一个最初始的数值。这个数值在后续的迭代和提升过程中会起到非常重要的程度,也可以直观感受到在这个行动过程中的稳定性。比如周三的40页和周四18页,一个超出了平均的效率,一个没做到平均的效率,有了数据之后可以最大化的对过程的最终结果有感知,也就是对自己的行动有了感知。

    3、从细节到全局感知记录

    对于一个工作或学习状态稳定的人来说,每天可以投入到学习时间的总量其实是相对稳定的。

    在完成上述一件任务加载后,如同时还需要加载任务二和任务三,回顾到最初的三个月要看三本书。

    如果三本书每天都要看的话,那么这三个任务就要对一天中学习的总量时间进行划分。当我们能在记录的准确性阶段获得了一天可稳定用于学习的总量时间后,这个过程可能要经历数周或更久的时间,那么就可以进入到对每天三个子任务的全局感知阶段。

    起初这个分时间的过程不会太顺利,当多项任务逐渐加载后会很容易进入到一个效率逐渐下降的阶段,或者说对三本书各自看的进度从有感知再到没感知的过程。在这个时候就要通过把三个任务当作一个总体任务区调度这三个任务的时间分配,这个分配的过程首次实现了从记录到优化的过程,具体如何优化后续可能会再单独写一篇文章。

    这里分享一个小的思路,就是一点点逐层去优化并且可以接受自己会不断回到之前状态的事实。而优化的过程目前粗线的理解是尽量更多的去保留状态好/出活效率高时的外在因素,尽可能减少出活效率低时的干扰源。

    抛开优化来说,每个人一天的时间都是24小时,如果把生活中每件小事都具象化那么每件小事都在分这24小时。这里多花了一点那里就会少花了一点,今天看了一小时综艺,那么用于学习或睡觉的时间可能就少了这一小时。

    我们终极要面对的是一天天中时间怎么分配怎么过,而日记录的过程就是让这些平平无奇的日常留下一些痕迹。这些痕迹会让自己逐渐了解自己,更好的去接受原来自己是这样,相信在此基础上日后会逐渐发现原来自己也能那样,我很期待特别那样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日记录去感受行动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lij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