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很需要钝感力。这种感觉,源于两次谈话,一次是与同事,一次是与爱人。两次谈话说到了一个共同点,就是我太在乎他人的评价,尤其是负面的评价,如领导的批评,同事的指责等。太在乎的后果就是,每当得到了他人的负面评价,我就会不爽、郁闷。如果连续被领导批评几次,积压的不爽感没来得及释放,甚至会控制不住,在工作中表现出来。
这一切,源于我这颗敏感的玻璃心。
我一直努力的目标是“把事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用身边人的说法就是“追求完美”。当我还是纯粹的执行者(说直接点就是干活儿的)时,这个努力目标非常实用,因此极少被领导、客户提意见。这使得我习惯了顺风顺水,没碰到什么挫折。随着岗位的升迁,责任的扩大,事情越来越多,尽善尽美、事事周到是不可能的,因此负面的反馈逐步增加。但由于一直顺畅惯了,又是追求完美的性格,对负面的评价缺少钝感。
钝者,迟滞也;感者,反应也。钝感,就是要我们反映迟钝一些,别那么敏锐。钝感力,就是对事物不做敏锐反映的能力。而我明显太“刚”,太敏感,眼里容不得沙子。仔细想来,我其实在工作上已经做得挺好了。工作任务都能完成,领导对我整体评价还行,团队的人愿意跟随我,客户对我也很认可。偶尔的负面反馈,其实也是正常的,毕竟没那么多完美。古人有一种境界是“闻过则喜”,我虽然做不到这样,但至少对于“过”不应该表现得那么敏感。我需要做的是,琢磨琢磨人家说的问题是不是真的存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认为钝感力不仅是一个能力,更是一种人生哲学,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是需要修炼的境界。就像佛经里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面对一切事物,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都要做到不执着,平静以对。之前学习稻盛和夫,他有一个说法:认真工作,不要有感性的烦恼。之前我对这句话并没有深刻的认识,感觉说得有点虚而且玄乎。结合着钝感力,我明白了,这其实就是让我们不要那么敏感。工作的方法,是制定明确的目标,并且努力实现。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总会碰到批评、指责、赞扬、夸奖等一系列他人的评价。我们没必要为这些评价是否真实、客观而消耗时间,不为批评恼火、不为赞扬起舞,一切以平常心对待。批评、指责如果有理,那就虚心接受,否则就留在心里当做警示;赞扬、夸奖,不论是否属实,都先高兴一把,然后放到一边,继续前行。
境界是很难修炼的,写下这些文字,是要给自己一个暗示,播下一颗种子,每当碰到让我有情绪的评价时,都提醒自己:这是正常的,我要以平常心对待,我需要修炼钝感力。
乐观,积极,人生会向上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