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工作的体验是什么。
对我来说应该是不好,挺不好的。一不工作,就不太能明确自己早晨醒来是为了什么,吃完早餐之后干什么,列好的日程计划做与不做有什么区别。情绪化好像是没有,天晴的快乐短暂,天阴的沉静绵长,好像不工作的日子都是多云。生气难寻,快乐似乎也难寻。
我应该属于压力型,压力是动力,推着我往前走的那种,推着我在这过程中体验忙碌和鲜活。
从去年怀孕到现在,一整年了,我好像总在山谷中徘徊,一切行动都有顾忌,不想去找朋友倾诉自己的苦闷,不想面对爱人说出真实的想法,好像远离了主动之后,失去了再次主动的心思和勇气。去年11月怀孕,今年3月流产,4月辞职休息,5月工作,6月辞职休息,7-10月工作,11月又辞职休息。一年三辞的起伏,也代表着这一年三个回合的,融入又疏离人群。我常感觉自己像战场上的士兵,在出兵与收兵之间损耗元气,士气渐渐到低迷之地,陷入了常立志常丧志的怪圈。
从去年怀孕时起,我常常感觉到孤独,这种感觉除了和爱人短暂的相处时会消弭外,常常会在心里,在咽喉里隐隐地表达它的存在。我想这大概是漂泊的副作用,从吉安到深圳到昆明,从一家机构到另一家机构,工作的连续性很差,工作情绪也比较难饱满而深情,最要命的是朋友越来越远,越来越少,而我也越来越缺乏主动结交的勇气和耐心。有人说这世道人的眼光短浅,而我却不这样认为,至少在交朋友这事上,绝大部分人是眼光长远的,如果知道未来与某人可能长期处在一个圈子(地域/行业/公司),至少交友的难度会减少很多,如果其中还有相似的经历、相同的爱好,维系亲密度的行为也会不断地增加,渐渐成为亲密指数较高的好友,可以填充很多孤单或不孤单的时间。
说完了外因,大概转回内因上来。自律的生活真的能带来幸福感吗?这大概是这一年来不断尝试自律,又不断放弃自律的症结。因为生活和环境的因素,外因改变起来好像比较困难,所以我便把注意力转移到内因的调整上,企图通过规律的自律生活获取想要的快乐感和满足感。坚持一段时间,又拖拖拉拉一段时间,时间在自律与非自律之间起起伏伏地调整,在提一口气与松一口气之间摇摆,效果也是有的,总有感觉自己萌萌哒和充鸡血的时候。然而这阵风很快过去,逐渐回落到低点,再缓缓地升起,重复上一轮的命运。身在其中的时候好像有点麻木,在偶一段时间的总结中却有寒意森森的忧伤,努力好像不是这么有成效嘛。
其实上面说的半真半假吧,敲完上面的字回去一句一句地看,觉得自己有时候真是矫情的不行。核心问题大概是我不太明确活着是为了什么吧。这真是一个巨大的千古难题,而且现在于我来说是一道真题。如果活着的概念是区分了物质和精神,那我这个木桶大概是每条板子都残破不堪,最短最多洞的可能是精神。
精神上的活着,我更愿意通俗地理解为灵魂的鲜活。而在低谷的灵魂,它的颜色应该和江南的阴雨天里,那些尚未完工只粉刷了灰色水泥外墙的建筑一样,在阴雨潮湿的水汽里,灰暗沉默的伫立着,几乎可以和黑云的雨天融为一体。
醒来和睡去之间的16个小时,做什么才能让肢体的活动是受灵魂而不是惯性的支配。有人告诉我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可是我不想要应该这两个字,好像它天然和我的灵魂产生对抗,听到看到这两个字会升起无法名状的叛逆。是的,像青春期的叛逆,拒绝顺从,只为抗议而抗议。
这可能是一篇无法完结的小散文,我停在这里粘住了无法下行,正如我踌躇的脚步被湿气和水肿黏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