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初中班主任曾说过这样的话:这个社会,哪方面口号喊得越响,说明那个方面的问题越突出。我越来越觉得老班主任的话简直是至理名言。
拿教育来说,我上学的时候,就喊着给学生减负,一晃近30年过去了,学生负担不减反增,还殃及到家庭,这才有了上半年"双减"的落地。再如,自2000年大张旗鼓搞课改,至今20年有余,改革的结果如何?恐怕不好说吧。
再说说农村教师待遇。近几年上层政策不断向农村倾斜,农村教师不但有乡村工作补贴,在奖励、评职称等切身利益上也得到特殊照顾。加上农村学生又少,在城里老师看来,农村教师挣钱多,工作还轻松,可谓美差。
按理说,农村教师该知足,甚至感到幸福。可事实恰恰相反,农村教师有着不为外人所知的痛。
工作繁重是压垮农村教师的关键。农村老师的工作并非局外人看到的那么轻松,相反很重,重得多。工作时间上,城里能规范作息,到了农村,早上随意加早读,中午缩短午饭时间加自习,每天比城里多工作一两个小时是常态。工作量上,充其量比城里老师少改几本作业而已(也未毕,农村学校虽人数少,杂七杂八的作业门类反多于城里)。农村学校由于班额小,从师生比看,师资绰绰有余,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人再少,工作程序丝毫少不了。大部分乡村小学,一个老师身兼语文、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等不下七八门课程再正常不过了。除了校长、教导主任,其余老师三个人教两个班已经算好的,低年级常常是一名老师包一个班——或者平均一名老师教一个班。尤其在增加了"课后延时服务"的当下,一个老师每天要上七八节课,别说上课了,就是坐着也够累。
非教学工作更是让农村教师苦不堪言。城里学校规模大,非教学任务有非教学人员去做。农村学校不同,老师既是教学人员,又是办公人员,还是后勤人员,动不动整理档案、挂横幅、贴标语、当门卫……哪里需要都得上。不知什么缘故,农村学校似乎更爱务虚,城里老师也就写写业务方面的笔记,而农村老师每学期要写的有工作手册(听课记录、教研记录、培训记录、质量分析)、业务笔记、读书笔记、政治笔记,动不动又是"师德师风"学习笔记、"党史"学习笔记……而且每本都有规定页数(五六十页不等)。当然,这心得,那体会,也是隔三差五地写,还非手写不可。
业务得不到成长使农村教师没有归属感。农村学校普遍教研力量薄弱,加之有些学校管理层不重视教研,或者不会有效教研,在这样的团队里,老师除了死抓考试成绩,课堂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很难提升。久而久之,工作热情消失殆尽,工作纯属为了生存,于是,工作只剩下日复一日的辛劳与痛苦。或许老师可以通过读写、学习自我提升。主意倒是不错,可时间和精力在哪里?教学工作、非教学工作,务实工作、务虚工作,所有"规定动作"做完人已筋疲力尽。就我而言,人到中年,黄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也奋蹄。为了有点长进,自坚持读写以来,晚上11:30前没有休息过,有时甚至熬到12:00以后,每次想到在以透支身体健康来换取所谓的成长的时候,真的想放弃。我不知道自己还能撑多久。
有人可能会说,职称上去了,工资待遇提高了,教师自然就热爱这份工作了。特错大错!职称再高,工资再高,如果教师没有感受到工作的乐趣,职称和工资只能算作老师付出体力和脑力的等价交换物——也许人家还觉得亏呢。真正能让教师工作乐在其中,累并快乐着的,就是为他搭建成长的平台,让他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不是几十年如一日地"老牛拉破车"。有探索,有实践,有创新(即使是失败),就会有成就感,而成就感又会催生再探索、再实践的热情,如此便会形成一个正能量的循环。在这个正能量的循环里,工作成了教师的自觉自愿,更是教师自我实现的依托,生命的意义和教育教学工作融为一体,工作即生命,生命离不开工作。而如此理想之状态,于多数农村老师可望而不可及。
有人把老师比作蜡烛,说老师要讲奉献。长期坚守农村本身就是奉献,要不怎么农村老师挤破头想进城,不见城里老师
自愿到农村(为上职称,赚取农村任教资历除外)。
农村教师只是不想"驴拉磨"式地活着,农村教师也希望工作不止苟且,而是有着诗和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