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发现不同学习内容的底盘逻辑是相似的时候,这种惊喜不亚于费了很多心思做成功了一件事。
疫情期间听了黄晓丹的一堂课,她讲了读古诗的基本方法。
读古诗,首先要有自己零碎而真实的感受,有整体的观察和揣摩,先不要看解读和评论。不要小看这第一印象的感受和揣摩,它们往往是最鲜活的、最直观的、最感性的,也是个体的,虽然不一定是正确的,没有关系,但是一定要有。
在自己阅读体验基础上后,再阅读时代和个人的背景以及评论文,形成一个整体,把感觉和思辨统一起来。
这样是读诗的正确方法。
前几天读了温儒敏《谈读书》,他讲到了读《中外文学作品导读》的步骤:
首先,作品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要获取整体感受,相信和珍惜自己的印象,不急于分析、寻找什么意义主题之类。导读中的意见,可以给自己提示、启发,跟自己的阅读感受做比较,看是否吻合,并从中引发某些思考。
读完作品,再围绕思考题来展开一些探究,将阅读的感受、体验上升到理性层面的思考。可以按照导读以及概要的指引,找相关的研究成果或者作品来参考,做拓展性的学习。
在一个单元的学习结束后,做个总结,结合作品分析,理一理文学史的线索,思考一下作品鉴赏与评论的方法上的心得。
又是一处先自己阅读,获取自己的感受。
温儒敏还说,要重视和相信自己的阅读感受,注意积累不同的阅读体验,善于对不同的艺术风格做比较;
对经典作品思想内涵的领会,要有一定的历史感,善于体验那种古今中外可能相通的情思与价值;不要“直奔主题”,也不要什么都用某个固定的概念与思维模式去简单“套解”(比如反封建,劳动人民的品质、通过什么反映什么);
不能把鲜活的作品全都做冷冰冰的模式化的“分析”,然后简单而反复地套用某些修饰词去解释(情景交融、个性鲜明等)。
必须在阅读作品有了自己的艺术感受的基础上思考分析,把握每篇作品的艺术个性,把思路放开。
读完一篇作品只记得几条干巴巴的主题意义之类,最没有味道了。
感受、体验与思考,在阅读中不断积累,也不断提升文学素养,这比什么都重要。
也就是说,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一些概念、方法和结论,而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只有获得了自己真实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才能有鲜活的获取能力和应用能力,才不是死读书。
昨天在看儿童诗歌教学方法,底盘逻辑跟阅读方法也是相同的,自己是怎么读的,就引导学生怎么读。
儿童想象力、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都需要需要遇见与自己天性契合的灵性共鸣,学生自己的感悟、体会很重要。
边读边思考诗人描写的情景、画面,体会诗人字里行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批注自己领会的和联想到的(联想到的相关情景画面、生活体验,古诗词或现代诗)
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和诗句,反复诵读品味,批注自己的理解和喜欢的理由。
这样的教学方法又与阅读方法不谋而合了。
前几天去学瑜伽,瑜伽老师教授的方法,又是如此。老师如是说:
你要去觉察自己的身体,感受肌肉的变化,感受呼吸的变化﹍﹍而不是跟着老师划动作,做个假把式,那是没有用的。
我听了不禁欣然一笑,原来世界上的学习方法都是一致的。
对啊,尊重自己的感受,觉察自己的体验,乃是万变不离其宗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