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罗辑思维公众号上看到一篇文章——越是智者,越谦逊。文章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词汇叫做:初学者之心,日本禅宗大师铃木俊隆说:“技艺的真正秘诀就是要永远当一个初学者。”这个初学者之心是什么呢,还是拿我自己说事吧,我30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习平面设计,一开始兴趣特别浓厚,花了很多时间琢磨练习,也直奔大师的看了很多书,想迅速进入设计的世界,这久是我初学时候的状态。其实这是很不靠谱的做法,因为这样的热情没有理性的支撑而难有持续性,总是以为通过突击就能达到一定的层次。站在我如今的角度来看,学习技艺真的是需要一生的投入和付出,就是保持初学设计时候的那种探索精神,也假定自己的一无所知,其实这真的就是事实——所知只是能解决有限的问题,而假定自己无知才有了解决更多问题的可能性。顺便说说我现在做设计的方法和感受,首先面对的是一块空白的画板,大脑这时候也是空的,然后随着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信息的交叉也越来越多,大脑也就丰富起来,总会在混沌中找到可循的思路。对设计而言,我总会感觉经验无济于事,真正重要的是标准,更高的标准只能是不断的摆脱经验——我几乎没有什么关于设计的方法论可以迅速达成效果,除了一些基础的版式,在主动创造之前,我也很少找什么参考,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不起眼的项目对我来说其实都是挑战,也会让我走一些弯路。但是这样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对一个设计师来说真的特别重要,如果失掉了这些,只想轻轻松松的完成任务,那终将会失掉设计的乐趣,甚至变成对设计的反感,因为设计已经不是目标,反而变成了目标的负担,又何谈永远当一个初学者?
写了一段离题的话,其实今天我并不打算说什么初学者之心,上面的一段只是我自己的例子,仅供参考。在罗辑思维的这篇文章中提到了一个我觉得更值得讲一讲的东西,文章提到智识谦逊者和头脑封闭者的不同特征,其中有一个特征是这么描述的:智识谦逊者有安全感、愿意和人交往,而头脑封闭者时而盲目自大,时而缺少安全感,总希望有一支纯洁的队伍,世界非黑即白,不是朋友便是敌人。因为最近一直在读阿德勒,就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来解释一下这些描述背后的心理。
阿德勒这样定义自卑情结:当问题出现时,如果个体无法恰当的适应或应对,并坚信他们一定没有办法解决,这就是自卑情结的表现。阿德勒说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自卑感,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有不如人意的地方。如果我们能保持勇气,就能通过唯一直接、现实和令人满意的方式来消除这种感觉(自卑感),那就是改善现状。为什么智识谦逊者会有持续的安全感,而头脑封闭者的安全感无法持续呢?原因在于智识谦逊者看到的是真正的现实,而头脑封闭看到的是被自己选择的现实。安全感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就是现实的确定性以及对现实的掌控感,智识谦逊者并不追求现实的确定性,相反在他们的眼中,现实就是充满不确定性,也会随时遭遇麻烦,这和真正的现实相符,所以对于现实他们有更多的掌控感——总觉得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善现实,这久是安全感的来源,也就克服了本身的自卑。而对于头脑封闭者,他们总是追求绝对的安全感和确定性,所以不得不建筑自己的领地,所以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便盲目自大,一旦越过了自己的领地就毫无安全感,愤怒、焦虑、悲伤的情绪也就因此而生,这些情绪本质上也是由于自卑情结。
阿德勒说当他们(放弃改善处境的人)感到无法应付工作上的困难时,就可能在家里成为一个暴君。这是因为他们总需要一个领地来消解自卑情结,一旦这个领地如果不是广阔的现实,就是某种被他们所选取的狭窄地带,比如家暴的人选择家庭这个领地,他需要这个领地里有一支“纯洁的队伍”,一旦连家庭这个领地也丧失了控制感,家暴很可能就发生了。
很多时候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理想中的那么坚强,都在建筑自我的堡垒,这让我想到了罗伯特.勃莱的《冬天的诗》。愿我们都能保持勇气在真实的现实中拼搏,而不要退而建立自我的堡垒。也愿那些已经建筑了自我堡垒的人都能慢慢走出来。
冬天的诗
罗伯特·勃莱
冬天的蚂蚁颤抖的翅膀
等待瘦瘦的冬天结束。
我用缓慢的,呆笨的方式爱你,
几乎不说话,仅有只言片语。
是什么导致我们各自隐藏生活?
一个伤口,风,一个言词,一个起源。
我们有时用一种无助的方式等待,
笨拙地,并非全部也未愈合。
当我们藏起伤口,我们从一个人
退缩到一个带壳的生命。
现在我们触摸到蚂蚁坚硬的胸膛,
那背甲。那沉默的舌头。
这一定是蚂蚁的方式
冬天的蚂蚁的方式,那些
被伤害的并且想生活的人的方式:
呼吸,感知他人,以及等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