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鲁迅夫人,多数人只知道许广平女士,却不知在鲁迅身后还有一个叫朱安的女人。
朱安虽然是鲁迅的妻子,但却有名无实,她为鲁迅空守了41年,最后孤独地长眠于北京西直门外保福寺处。
朱安与鲁迅是同乡,祖上曾做过知县一类的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朱安,虽然识字不多,但是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
朱安和旧中国很多家庭的女儿一样,从小被教养成一个切合传统要求的典型:三从四德,温良贤淑。
父母惜之如掌上明珠,取名为“安”,想来必是希望女儿平安、恬淡度过一生。而朱安最终却是用“安静”两个字诠释了自己的名字,她安静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安静到像一个幽灵,没有人注意过她的存在。
-朱安小像-从朱安为数不多的照片中可见,朱安个子不高,小脚、低低的眉眼、宽额头,塌鼻子,头发全都向后梳,在脑后挽成一个髻,典型的旧式妇女打扮。
朱安定亲时,按照现在的说法,已是“大龄剩女”了。朱安比鲁迅大三岁,乡里有俗语:女大三,抱金砖。彼时周家虽然败落,但周家也称“周家台门”,看起来还是门当户对的。
-绍兴地图-1906年,鲁瑞装病将鲁迅从日本骗回家与朱安成亲,时年鲁迅26岁,朱安29岁。
听说新郎官喜欢大脚,因此新婚的朱安穿了双大鞋,里面塞了很多棉花,本想讨新郎的欢心,可是在出花轿的时候,轿子太高,鞋子掉了下去,露出了三寸金莲。
成亲时掉鞋,是凶兆。
这就像一个魔咒,诅咒了朱安以后的人生。
“我好比是一只蜗牛,
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
爬得虽慢,
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
周冠五回忆那天晚上的情形:“结婚的那天晚上,是我和新台门衍太太的儿子明山二人扶新郎上楼的。
一座陈旧的楼梯上,一级一级都铺着袋皮。楼上是二间低矮的房子,用木板隔开,新房就设在靠东首的一间,房内放置着一张红漆的木床和新媳妇的嫁妆。
当时,鲁迅一句话也没有讲,我们扶他也不推辞。见了新媳妇,他照样一声不响,脸上有些阴郁,很沉闷。”
周家的佣工王鹤照当时18岁,他透露了一个不为人所知的细节:鲁迅新婚后的第二天早上,印花被的靛青染青了他的脸,让人想到他那晚很可能把头埋在被子里哭了。
-鲁迅西装短发照,摄于东京神田-婚后第四天,鲁迅就携二弟周作人去了日本,离开了母亲强加给他的女人。
没有人提到,朱安在这新婚的三四天里是怎么熬过来的。不知她是一动不动呆坐在新房里呢?还是一边垂泪,一边听那些过来人现身说法,教她如何慢慢熬出头?也许,就是在那一刻,她想到自己就像一只蜗牛,只要慢慢爬,慢慢熬,总能等到周家少爷回心转意的那一天。
-洞房-1919年,鲁迅卖掉周家老房,在北京买下了八道湾的宅子,准备把家人接去同住。对朱安来说,这意味着她从此要离开故乡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这无异于和娘家人生离死别。
朱安谨遵从小被灌输的三从四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观念,跟随鲁迅来到北京,此生再也没有回去。
-朱安家人合影-自1919年起,鲁迅搬了三次家,朱安也跟着一次次地迁居。
1924年5月25日晨,鲁迅携母亲、朱安迁居到西三条胡同21号的住宅,开始了他们在新家的生活。
这使她重新看到了希望,以为他终于回心转意了,然而,这一切只是朱安自己的幻想……
“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鲁迅的这句表白很著名,曾被许多人引用,以证明他对朱安确实毫无感情,只有供养的义务。
与鲁迅相比,朱安更加不幸。鲁迅忍受了漫长的煎熬,最终还是等到了他的“月亮”——许广平;
而朱安,却真的“做一世的牺牲”,陪伴她的,只有年迈的鲁老太太,迟迟的日光,夜夜的空房……
-青年许广平-1923年秋天,鲁迅应好友许寿裳之邀,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更名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课,就在这里认识了许广平。
这样的师生关系延续了一年多,直到1925年3月,由于许广平写信向鲁迅求教,他们之间才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原本疏远的师生关系才有了突破。
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同居并生下海婴,对朱安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鲁迅、许广平和儿子海婴-房东的妹妹俞芳问她“那你以后怎么办呢”,她一下子被触动了心事,显得相当激动:
“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儿一点儿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
她说这些话时,神情十分沮丧。她接着说:“看来我这一辈子只好服侍娘娘(太师母)一个人了,万一娘娘‘归了西天’,从大先生一向的为人看,我以后的生活他是会管的。”
这也是朱安唯一一次向别人袒露心迹。
-鲁瑞和朱安-1943年,鲁瑞去世。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去世。
鲁迅去世后,朱安将鲁迅著作权的所有版权全权委托给许广平打理,《鲁迅全集》才得以顺利筹备出版。
许广平也对朱安的生活设法维持。虽然有许广平的接济,在心底里,朱安依旧有着一种拿人家的手软的客气和怯怯,尽量把生活需要降到最低,不给别人造成太大麻烦。
“你们总说鲁迅遗物,
要保存,要保存!
我也是鲁迅遗物,
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晚年的朱安和一位老女佣相依为命。
贫困潦倒、体弱多病又步入老年的朱安,仅靠周作人每月供给的150块钱根本无法维持生活,许广平又联系不上。
朱安每天的食物主要是小米面窝头、菜汤和几样自制的腌菜,即使这样,也常常难以保证,到1944年已欠债四千多元。
因此,她听从了周作人的建议,决定出售鲁迅的藏书。
-朱安在北京西三条院内全身相片-1944年8月25日的《新中国报》刊登了这一信息,许广平闻悉,忧心如焚,立即给久未通音信的朱安写了信,加以阻止。
同时,上海文化界进步人士都很焦急,该年10月,还推举唐弢、刘哲民二人去北京解释劝阻。
1944年唐弢造访朱安,看见她也只是默默地喝着汤水似的稀粥,吃着几块酱萝卜。
在来客面前,朱安的情绪显得很激动,她冲着客人说:“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在困顿的岁月里,哪怕是作为“鲁迅的遗物”,她也被世人长久地遗忘了。万千辛酸,使她发出了这样的呐喊。
这是她一生最后的呐喊,也是她一生唯一一次为自己的申诉。这句悲号积攒了朱安一生的委屈与压抑,也用尽了她一生的力气。
-鲁迅去世后,朱安守灵照-“她想起了大先生从前对她的供养,从来都是那么慷慨、大度,她的言语中充满了对大先生的怀念。”
在艰难的八年抗战、国内战争期间,朱安作为鲁迅的合法夫人,都做到了有尊严的活着,对社会各界的捐助,一般都是辞而不受,她说“宁自苦,不愿苟取”,确实不愧为鲁迅夫人。
-北京鲁迅故居客厅兼藏书室-朱安并不迂腐,相反,她异常清醒,对于自己的处境,对于生活和时代强加给她的一切,她无力反抗,只能默默承受。
朱安去世前一日,对前来探访的记者说:“周先生对我并不算坏,彼此间并没有争吵,各有各的人生,我应该原谅他……许先生待我极好,她懂得我的想法,她肯维持我……她的确是个好人。”
而对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她虽终生未见,却充满了挂念。据亲友给许广平说,她临终时,“泪流满面,她念大先生,念先生又念海婴。” 她唯一的遗憾,是没有见到过海婴。
朱安曾说:“灵柩回南,葬在大先生之旁。”她至死都想着要跟鲁迅守在一起,可是,就像生前不能如愿,遗愿也没有实现。
-《鲁迅夫人》新民报-一九四七年六月二十九日,朱安在北京病逝。走完了她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潮汹涌的一生。
这是一个善良的女人,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但她在她卑微的一生,作为鲁迅的夫人,她做到了有尊严地活着;鲁迅死后,任凭穷困怎样地逼迫她,也不忍心卖掉鲁迅先生的遗物。
她的葬礼按许广平的意思举行,墓地设在西直门外保福寺处,没有墓碑。她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六十九个春秋,孤独地度过了四十多年的漫长岁月。最终,朱安这个“母亲的礼物”还是还给了母亲。
-如今的保福寺桥一带-朱安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典型。虽然社会规则的剧变令她无所适从,又不能不接受,但她始终保留着一份尊严和品格,而她能承受打击的原因,是她知道自己一直遵守自小形成的道德观去做人处世。同时,她对于把她摒弃新世界也达到一份了解。
有人说,一个没有文化的女人,不读书,不看报,每天一个人,她的世界就是这个小院子,这一间小房间,很好奇,那么漫长的岁月,都是怎么度过来的?夜深难眠的时候,她的心底,又会有怎样的起伏和波澜呢?
这本《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是迄今唯一一部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的完整传记。
作者乔丽华根据采访朱安母家后人、台门老街坊,实地勘查采访,钩沉众多历史资料,搜集各方面人士的回忆,运用报刊资料、回忆录、文物、生活等资料,追溯了朱安69年的人生轨迹,披露了鲁迅与朱安婚姻与生活中诸多鲜为人知的生动细节,探讨了她对鲁迅的影响,更难得的是,让我们依稀听见了这样一位女性的无声之声。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书影-本书出版后,得到诸多学界前辈的肯定,有些学者则指出朱安对鲁迅的影响至为深刻:
陈丹青曾说:“我有一个看上去有点儿过于大胆的想法:鲁迅生命中的两个女人,朱安与许广平,若论谁对鲁迅的影响更大,不是许广平而是朱安。
正是朱安,使鲁迅体味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命运的荒诞,断了他的后路,刺激他与传统彻底决裂,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地反抗封建礼教,与命运进行‘绝望的抗争’。”
朱正先生看到这本传记后特意写信给本书作者乔丽华女士,信中说“鲁迅研究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却一直冷落了朱安,真是不应该的。回避了她,对鲁迅也就不可能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了”。
钱钟书的夫人、翻译家、作家杨绛先生生前读过这本传记后回信给作者:“朱安最后那一声凄惨的呼号,实在动人怜悯。常言‘一双小脚三升泪’,她却为此成了一件无人珍惜的‘弃物’!这本书定能成为常销的畅销书。书此为券。”有趣的是,“书此为券”四个字,杨绛先生还在下面加了点(即着重号)以示强调。这是杨绛先生对作者以及这本第一无二传记的肯定与鼓励。
-杨绛先生读后写给作者的信-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内文-本书穿插多幅作者实地拍摄的照片和手绘布局图,刊用的朱安的书信及照片,绝大部分珍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其中有些从未发表过。
也有研究者围绕鲁迅与朱安婚姻中的一些问题,提出种种疑问……总之,在鲁迅研究的领域,就像周氏兄弟为何反目始终是个未解之谜,鲁迅与朱安的关系也是个道不尽的话题。
本书的出版提供了更多的资料,更广的视角,不管是作为鲁迅研究、大众猎奇还是文学欣赏,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书 名: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
作 者: 乔丽华 著
出 版 社: 九州出版社
书 号: 978-7-5108-5411-8
出版时间: 2017年11月
定 价: 48.00
分 类: 畅销·传记
作者乔丽华
女,上海人。200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室研究馆员。多年来从事鲁迅研究及现代作家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美联”与左翼美术运动》(2016年)《藏家鲁迅》(2004年)等。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微信平台全网首发,送迅哥“冷言冷语”贴纸一套,限量200套,送完为止。
11.6-11.7下单的读者,加5元就可获得我们为您精心挑选的《鲁迅传》(民国原作排印未删节经典版)
不到1本书的价格读2本经典之作
关注领读文化微信,领读微店限时折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