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慌慌张张,不过是图碎银几两,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万种慌张。
最近这句话刷屏,表明人们认同它描述的现状——在直面生存的同时,也伴随着焦虑。
刷手机、玩游戏、看电影、逛吃,这些感官快乐并没有驱走焦虑,还会越来越迷茫、空虚,甚至是深深的自责。
— 1 —
享乐不是空虚的解药,那什么才是呢?
看到那些长途骑行的人,徒步的人,还有坚持晨跑的人,佩服之余也会想是什么让他们乐此不疲呢?
对此,脑科学研究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我们体内有两种让人快乐的激素——多巴胺和内啡肽,但是它们产生的机理不一样。
多巴胺是一种奖励机制,比如吃好吃的、玩游戏时就会分泌多巴胺,这种奖励是即时兑现的。
个体体验到这种快乐的结果是下次还想要,久而久之就会成瘾,但是你也搞不清楚这是自己想要,还是你的身体在追求多巴胺所以想要。
多巴胺带来的快乐廉价易得,但过后大脑陷入自我否定、空虚和无聊。
那内啡肽呢?
它是一种补偿机制,获得它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
长时间、连续性的、中等偏上强度的运动,如果是跑步的话时间达到30分钟以上才能刺激内啡肽的分泌。
此类运动还包括游泳、越野滑雪、长距离划船、骑自行车、举重、有氧运动舞或球类运动。
长期坚持体育运动的人,在运动后感到心情舒畅,就是由于运动促进内啡肽分泌的缘故。
其他能刺激内酚酞分泌的行为还有,诸如持续的、有一定强度的写作、阅读、学习等需要意志力来做的事,一段时间后个体就能体会到成就感,会更愿意坚持下去。
— 2 —
找到愿意花时间的目标
内啡肽能够提升自控力,并让人摆脱多巴胺的诱惑从而越发自律。
身边很多自律的人,有人坚持跑步,有人每天阅读、写作,也有人利用业余时间提升自己。
自律的本质就是摆脱多巴胺,追逐内啡肽的过程,成就感让人主动从一个目标过渡到另一个目标,自然也就没时间迷茫。
在职业规划咨询中,不和谐的人际关系,缺乏职业兴趣、技能以及方向的迷茫,是困扰来访者的主要因素。
要摆脱这些困扰,需要修正一些非理性的信念,或主动适应环境,或在工作和兴趣中找到平衡,或通过锻炼提升技能,或培养新的习惯。
弗洛姆在《生命的展现》中提到:
我们需要一个献身的目标,以便把力量整合到一个方向,超越我们孤独的生存状态,超越此种状态所造成的一切疑虑与不安全感,并且满足我们祈求生活意义的需要。
那些自律的人找到了这样的目标,而生涯规划个案中很多人缺乏献身的目标,生涯咨询与辅导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他们找到这一目标,重整旗鼓,朝向未来。
— 3 —
享受兴趣之美
不是每个人都能以兴趣为职业,但每个人仍然有享受兴趣的机会。
我前后大概花了两年的时间学习蝶泳,蝶泳需要爆发力,肌肉力量不够根本“蝶”不起来。
每次去游泳都会练习打蝶泳腿,如果全程练习打腿既枯燥又费体力,所以只偶尔穿插几段。
两年里并不是每个月都去游泳,很长一段时间一点进展都没有,忽然有一天找到了点感觉,就照这种感觉继续练习,或者看到一段视频觉得可以试试,慢慢的可以蝶个两三下,然后又很长时间没有进展。
有一天觉得感觉状态不错可以试试,竟然游完了30米。这个过程不是从1到2再到3,而是从1一下过渡到了3。
学踩水时也是一样,学会前不敢去深水区,被淹没的感觉让人慌乱,但是不去深水区又没办法学会踩水,于是先攀着池壁偶尔练习一下,不久居然可以沉浮自如了。
这个过程中没人关注,没人鼓励,但自己知道哪里又进步了,技能每提升一点都非常有成就感,游完泳会感觉特别愉悦,一定也是内啡肽的功劳了。
— 4 —
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我把多巴胺和内啡肽的产生机理和孩子分享,并把自己的体验和收获总结了一下,他们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比如他们从小学习画画取得了一些成绩,无心插柳未来的选择可能与此相关,开始只是兴趣,后来驱动他们学下去的则是成就感。
还有姐姐小时候学习骑独轮车、背单词,弟弟学习跳绳、写作文的经历,也和我学习游泳的过程差不多,这些“困难”让他们重又体验了当时的成就感。
亲子之间的冲突在于,父母要孩子去做产生内啡肽的事,而孩子偏偏要那些即时性的多巴胺式的快乐。
孩子太懒,你要比他更懒;孩子不爱学习,你要比他爱学习;孩子太自卑,你不要责备他;孩子经常撒谎,你不要对他太苛刻。
最终让他们在内啡太的激励下,接受经过长期的努力获得更大的快乐。
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每个父母都是新手,都在摸索中前进。
— 5 —
写在最后
一不小心,现代人的注意力就被撕扯得七零八落,多巴胺式的快乐成了目标人生的阻碍。
你一定认同玩具对孩子是有益的,但如果孩子成年后仍不能发展出比对洋娃娃和小汽车更有意义的兴趣,这样的人生岂不悲哀?
个人如果突破多巴胺的诱惑,享受过内啡肽带来的快乐,人生将步入另一个阶段,那时就会发现感官上的快乐不再那么有吸引力了。
也许这就是千万年来,人类能进化到生物链顶端的密码吧!
更多文章请关注@萍谈职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