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图:台湾某大学课程关系)
通识是什么呢?按字面意思就是通用的知识,就是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职业,这些知识都能用上。这个词语最先起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细化、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希望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20世纪开始,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而在中国的港台地区特别受重视。其强调考题没有标准的答案,着重关注你怎么去思考,怎么去融汇已经学过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并且鼓励人们去勇于提出质疑,敢于创造。
因此本书中的所有例子,或许并不贴近你的生活,或许不是你喜欢的例子,比如说你喜欢安稳的生活,那么笔者谈创业的例子,你有可能不感兴趣,甚至心里面有抵触。但是笔者告诉你,在所有的例子中即使没有一个贴近你的生活的,没有一个是你喜欢的,但是假如你都能解释得好,分析得好,那么这意味着你有足够的能力去分析和面对你生活上所有问题。——这就是通识的意义所在。
比如说我们学数学,你觉得很枯燥,比如说高等数学中多元多次方程的问题,我们会发现,我们一辈子也许不会运用这些方程,但是有一点很重要的,当你学习这门课程之后,你看问题的深入性,严谨性能间接得到提高。这种深入性,严谨性在你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能用上!
正如我们砍树,刀就是你的专业知识,通识就是你的臂力。你的臂力越大意味着你更能掌控你手上的刀具。
有读者说:“我觉得内容太多,显得有点臃肿,若是能精简一下就好了。”
答:“如果我只有一句话:万法归宗。你会不会觉得精简过头了?甚至等于没读一样。当然,我不去纠缠于精简与臃肿的界限在哪里,一个人拿了一把刀可以杀猪(精简),也可以砍树,杀动物,表演……(臃肿),如果你心里只感觉到精简或者臃肿,那么这就代表你无法化简为繁或者化繁为简,也就是你只是某一方面的复制品,而你并不是真正的握刀人。(你真正握了刀,什么东西都可以随心砍杀,也可以止杀。)”
所以读者在看本书的时候,切莫只关注书中与你关系度高的例子,而忽视其他,你应想想以下内容:
1.笔者为什么会想到这一步?
2.每一步的反面是什么?你反问一下,自己能不能得出答案?
3.每个例子里面所提供的观点,方法在什么情况下会不适用?
4.每个观点方法操作性如何?能不能使人很容易做到。以什么来衡定能不能做到?
比如说,结论是告诉大家要做好人。那么读者就要思考这些问题了:“什么是好和坏?”,“好坏是在什么情形下不成立的?”,“怎么样才能做到呢?”,“这样算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