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史》又名《个人的精神家园》,这是从作者写了八年的《个人的精神家园》基础上进行全新修改和创作的新作品。这是一个人对自己往事的追忆。有关小说中的人称转述问题,这是作者借鉴了高行健先生所开辟的“三个人称(你我他)相互转换表述同一个主体的表现手法。”但作者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题材的要求,便只采用了“我”和“你”这两种人称,来相互转换表述同一个主体。
简而言之:“我”是代表主体的现在,“你”是代表主体的过去。
这部小说中的人称相互转换表述一个主体的形式,不像高行健先生的《灵山》那般复杂。《灵山》中的人称相互转换表述一个主体的形式是:“三个人称相互转换表述的都是同一主体的感受,……而第三人称她,则不如说是这一主体对于无法直接沟通的异性,种种不同的经验和意念。换言之,这部小说不过是个长篇独白,只人称不断变化而已。”(高行健:《文学与玄学·关于〈灵山〉》)刘再复先生在给《灵山》写的序文《最有活力的灵魂》中把这种人称相互转换表述一个主体的形式解释为:“《灵山》以人称替代人物,以心理感受替代情节,以情绪变化调整文体,无意讲述故事又随意编造故事,类似游记又近乎独白。第一人称‘我’同第二人称‘你’实为一体,后者乃是前者的投射或精神异化。第三人称‘他’则又是对第一人称‘我’的静观与思考。”
《成长史》的思想内容并不像《灵山》的思想内容那般庞博;两者的题材不同,表现的手法也就必然会有异。因此,作者将其简化为“你”和“我”来相互转换表述一个主体,有时根据题材的需要作者也会从中派生“她”来调配“你”和“我”的意识。比如第四章里面的“我”和“你”,这种人称相互转换表述一个主体的手法,全是因为主体从“我”站在堂屋这个角度追忆往事时所引发的种种意识流变的结果。这种用“你”和“我”人称相互转换表达一个主体的手法,使读者能够很清晰地进入到故事情节里去,分清主体的过去与现在之间的界线;同时拉开“你”和“我”的距离,剔除作者此时此刻的感受,悬搁现今的思考,坚持第三只眼睛的中性立场。在第四章节中,读者会发现作者还根据题材的需要,又在“你”和“我”中派生了一个“她”。这个“她”的作用,就是用来调配“你”和“我”的意识,使其承前启后达到完整的效果。
《成长史》的表现手法,简明扼要地说就是:作者主要借鉴了高行健先生在《灵山》中利用不同人称转换表述一个主体的表现手法,然后作者在此基础上又将意识流小说和回忆体小说的表现手法糅合在一起,有些地方还运用了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最后使《个人的精神家园》的整个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达到了米兰·昆德拉所说的“小说对位法”的要求;即:“一,各条‘线索’的平等性,二,整体的不可分性。”
为了便于称呼这种小说形式,我将这种小说称为散文体“新意识流”小说;整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都是随着主体在追忆自己往事中所产生的种种意识流变而形成的。整部小说的结构跟奈保尔的《米古埃尔街》一样每章都独立成篇,但是整部小说又连贯一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