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正坐在书桌前画画,妈妈走过来看了看正在画的画,说:“你这是画的什么画呀,马不像马,鹿不像鹿。”
孩子很伤心的说:“妈妈我简直就是一个艺术白痴,连老师都这么认为。”
妈妈说:“老师真的这样说过你吗?”
孩子说:“没有,可是老师每次都冲那些画的好的同学微笑,却从来没有冲我微笑过。”
妈妈说:“这大概是遗传的原因,我和你爸爸都没有艺术天赋。”
第2天妈妈为孩子:“安安,你怎么不画画了?”
孩子说:“反正我没有艺术天赋,再怎么画都没有用。”
当孩子对自己某一方面的才能感到沮丧时,如连考几次都没有考好,多次被父母认为是坏孩子,在这些情况下孩子最可能的做法就是干脆放弃,在他看来,我再努力也是没用了,反正注定要失败,还不如不去努力。
于是他会真的放弃努力,因为我没有办法,我天生就不行,我是这方面的白痴…等来保护自己,使妈妈对他不再抱任何期望,它也可以借此来逃避一些责任,免除许多被惩罚的机会。
遇到这种情况,妈妈最不应该的就是认同孩子的观点,承认孩子在某一方面没有天赋或者惩罚孩子,因为这些只会促使孩子自暴自弃,当然也不要企图去说服孩子,逼她继续努力,否则孩子会感觉很痛苦,并且随时都有放弃的可能。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妈妈应该怎么办呢?
孩子说:“妈妈我觉得我没有语言天赋。”
妈妈说:“怎么会呢?难道你忘了你在幼儿园的时候,因为故事讲得好还得过一等奖呢!”
孩子高兴的说:“是呀,我怎么忘了呢,这说明我还是很有语言天赋的。”
妈妈说:“还有宝贝,前两天叔叔不是还夸你吐字清楚了吗?”
同样是感觉自己在某一方面没有天赋,但在这种情景下妈妈对孩子讲的这些话绝对不会使孩子自暴自弃,这位妈妈并不是企图想说服孩子继续努力,而是通过巧妙的鼓励促使孩子继续努力。
首先这位妈妈没有任何孩子没有语言天赋这一观点,他用孩子以前的成绩否认了孩子的这一自我认知。
因此当孩子对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没有信心时,你小时候…这个句式变成了妈妈鼓励孩子看到希望的很有效的方法,而且,这位妈妈还借别人智口,巧妙的肯定并夸奖了孩子的点滴进步,在妈妈这样的鼓励下,孩子不但不会自暴,而且会怀着愉悦的心情自动自发的去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