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去齐国时35岁,呆了三年,回鲁国时,39岁,一直到47岁,孔子在鲁国也没有得到从政的机会,当时鲁国也确实混乱。
由于和季平子斗争而被迫使出逃齐国的鲁昭公,最后是病死在齐国。 鲁昭公本想借助宋国和齐国的力量回国复位,但是季氏却依靠晋国的力量,始终不接纳鲁昭公.
孔子这七八年的光景,也是很寂寞的,找不到机会发展心中的抱负呀。
孔子42岁时,鲁昭公在齐国死了,鲁国国君是昭公的弟弟,号为鲁定公。
孔子47岁时,和鲁昭公斗争的季平子死了,他的儿子季桓子当了季氏的掌权人,季氏依旧大权在握。
从齐国回到鲁国的七八年间,孔子依旧教授弟子,但是心里还是想从政。
当时鲁国的混乱,不单单是国君与贵族的斗争, 贵族豢养的家臣也在和主人斗争。这种情况是当时每个诸候国的常态。都在竞争想要更多的资源。
为什么要讲这一段, 这里涉及孔子从政的一些关键节点。
一:季平子死后,季桓子当家,当时季家的家臣有三个势力比较 大的:仲梁怀、阳虎、公山不狃。 他们之间互相 发生了冲突, 仲梁怀和阳虎发生了冲突, 阳虎想驱逐仲梁怀, 公山不狃来做和事佬。 仲梁怀反觉气焰大了起来, 阳虎就把仲梁怀囚禁起自来。 这事闹起来,季桓子出来干涉, 结果,嚣张的阳虎把季桓子也 囚禁了, 真牛,直到季桓子认输才被放出来, 这事就有点意思了。
现在变成季桓子的家臣阳虎控制季桓子, 而季桓子又在朝庭上控制鲁定公。听起来就感觉好混乱。当时鲁国情况就是这么混乱的。
阳虎野心又开始变大,他和公山不狃联合,想把季桓子换成亲近自己的人,从而更好控制贵族三桓,于是,阳虎又把季桓子逮捕想把他杀了。 季桓子想办法逃跑了。 后来在斗争中,阳琥 失败了,阳虎又逃到齐国去了, 除阳虎外的公山不狃那时就占据了费城,想以此为据点来对抗季桓子。
在这种情况下, 公山不狃知道孔子的名气,也 明白孔子是一向来不喜欢季氏专横的,也知道孔子还是有本事的人。 就想利用孔子来壮壮势力,于是派人邀请孔子。
这一直以来,孔子都有想出仕的心,在齐国失败,在鲁国一直没机会,现在公山不狃提出来,他的心还是有些波动的。 他甚至因为知道历史上周文王周武王也是从一个小地方起家,小根据地后来统一了北中国, 甚至想自己是不是了可以效仿周文王周武王,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出来呢。
孔子的心思被 弟子们察觉, 弟子们就奇怪孔子这种热心的态度了。
他的大弟子子路就直率地表达了不满, 认为老师讲君君臣臣,为什么还会想着去公山不狃那去呢,这不是很矛盾吗?
孔子解释说;他们请我,自然不会白请我,如果真的有人用我,我难道不可以效仿周文王周武王,建设一个新的东周王朝吗? 子路知道老师的宏大想法,才没有说话。
不过,最终,孔子还是没有迈出这一步,毕竟他心里也 矛盾,冲不破心里的保守思想,下不了决定。
这是孔子快五十岁时发生的事情。于是他自嘲说:五十知天命。
孔子对于命运和鬼神的看法,很有意思, 很多话语中他表现象个无神论,但是一旦遇到无可奈何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又会拿命出来解释。
历史发生了是更改不了的, 假设孔子此时真的从政,会是什么光景会有什么作为, 谁都不知道。 但是万世师表就不知花落谁家了。
孔子的弟子们太优秀,这后来也成了他被人忌惮的一个重要因素。 象卫国、楚国的人都忌惮,生怕他会取而代之。
孔子的一些仁爱的理论,在当时的社会是不被接受的。各个诸候国之间错综复杂,内部利利益交错,都害怕失去已经在手的利益。好几次都是国君想用孔子,但是底下的贵族时般阻扰。终于是在政治一事上憾然叹息。 专心于他的教育事业。
“五十知天命”是孔子后来讲起来自己,用知天命来给自己开脱安慰自己。
或许是看不到自己的理想为什么不能被当时社会的当权者接受。但是以2500年前当权的贵族是不会接受,他们还 在享受高高在上的地位,心里只有掠夺以及他们的那一套游戏规则,根本是没有想到人民的利益。孔子是从底层奋斗上来,哪怕他心中还是有阶级观念,但是他心里还是有底层人民的。他的“仁”是博爱。他感叹天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确实是对的。
孔子由于现在的状况而叹天命,也是因为当他决定不参和公山不狃的事情后,心里估计会更平静了,还有孔子本身可能也不愿意用一种卑躬屈膝的方式去获得政治上的所谓地位,他是有自己的清高的,也不愿意火急火急地攀附,不愿意去找路数而折了自己的腰身,同时他也在做弟子们的榜样呀,要谦虚谨慎。
孔子在叹天命,是在他付出了努力之后,安然接受现实的状态下说出来,所以今天我们再回头看孔子这句话,似乎是可以感受出一些释然以及淡然和安然。 接下来,我们会讲到孔子的政治智慧以及他的作为( 真的是很惊艳的。)甚至在周游列国,自己感叹象丧家QUAN时,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抱负。努力过后的放下,才是真的放下,然后将它归于天命,就绝对不是一句借口和不负责任了。
当社会一直发展到汉,汉文帝汉景帝后,董仲舒起,独尊儒术,这或许也是当时的孔子没有想到的。所以知天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孔子的大智慧呀。
所以,这时候他和弟子们的日常交流中,出现以下的话语:和实际政治事务和朝廷不相关,但是与民生相关,可是我们细细思量,要作到孔子的志向“老者安之”可不需要一个大环境吗?
《公治长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先进24》
孔子后来又有一次和群弟子坐在一起,谈理想的生活,就画风很恬淡,他喜欢暮春和三两好友,外出吹吹风,露个营,吹吹牛, 很散淡的追求。这就是放下了的想法了。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果有些事情你不能控制,无力改变。我想唯一你可以做的无非就是转念一想,让自己与自己自洽。毕竟,太会钻牛角尖的人大多都会自己被自己内耗死。活着者王道 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