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是松浦弥太郎先生,这个松浦弥太郎先生自己最初知道,他是因为在看这个罗振宇先生的逻辑思维微信公众号的时候,他有一天就提到了这么一个人,然后当时呢觉得这个人挺有意思的,所以说就暂且记下了这个人,在一次偶然之间发现了这个人的一本书,就是这本最棒也最糟糕的书店,那就打算读一读,看看这位作者的思想质量或者说文学艺术质量到底怎么样?
那么在读完这本书之后的一种整体感受啊,就是对我个人而言比较有意思的是它的第1部分内容,也就是说,他在谈自己成长经历的这部分内容,个人觉得很有意思,也觉得很值得拿来说一说,至于这本书的后两部分内容,也就是说一部分是他自己就是到处游历的这样的一个经历,还有就是跟别人对一本书的这种谈话,这两部分呢,个人觉得对自己的这种启发或者说思考啊比较的少,所以说就不打算跟大家议论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的轻松,通俗,直白,简单,所以说读起来呢,就跟你看网络小说一样,比较的轻松,也不是一本特别需要费脑费心思揣摩思考的书籍,所以对于那些可能职场忙碌人士而言的话,这种书籍比较的适合。
那么这本书的所谓的思想主旨是什么呢?就像这个文中作者自己说的一样,就是在展示自己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啊别具一格,如果用这个作者看的那本书的书名来说的话,叫做不上班的生活。
什么叫做不上班的生活呢?是不是我不上班,天天坐在家里混吃等死,那叫不上班的生活,如果真是这个样子的话,那这本书,那就不必要看了,这个谁都学得会嘛,还要你来说,那到底何为不上班的生活呢?那么我们来细细的品味一下,作者的第1部分内容,在书中的第一部分内容,也就是自己的这个成长经历,我们就会体悟到了。
作者小的时候呢,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什么是真?这个问题好像听起来很高大上,但是按作者的意思来理解的话,就是为什么这件事情必须要做,或者说这件事情应该要做,我能不能不做?或者说我能不能做其他的事,比方说这个上学?
很可惜作者的这些问题,多方求教也没人给他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他觉得学校里面的这一切限制了他,所以他在高二的时候就休学了,那这个作者休学之后干嘛呢?是不是坐在家里混吃等死啊?并不是这个样子,他每次都出去,出去可能去电影院,可能去图书馆,可能去公园,反正每天都出去,不在家里呆着。
再有呢,就是自己去找工作,他找的工作你都知道,这个高中没毕业嘛,你能找什么工作,搬砖嘛,那作者其实当时干的活啊,其实跟搬砖没什么太大的区别,都是土木建筑这块的活,就是出卖你的力气,干的活,但是在作者看来啊,活虽然累呀,但是心情舒畅。
这倒还是次要的,更为主要的是什么呢?正是因为作者在这种底层的工作经历,帮助他看清楚了这个社会的冷酷的现实,同时也铸就了他那顽强坚韧的精神品格,这种顽强坚韧的精神品格,又化成了他自己对抗外在现实权力的一种精神力量。
但是光有这个行吗?还不行啊?我觉得作者的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在于他喜欢读书,他提到自己特别喜欢的一些书,比如高村光太郎的诗集,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再有就是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这些书籍给了作者一种自由向上旅行的冲动,所以呢,这个作者呢,就攒了一笔钱,然后直接飞往美国旧金山。
这是作者第1次海外经历,他这个英语也不怎么样,那边又没有认识的人,反正就是一片空白呀,但他就是想去,就有点像这个什么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那么他到了那个地方去了之后呢,一边忙着找工作,一边忙着日本人成为朋友,一边忙着学习和感受这个未知的世界等等,虽然可能过得很辛苦,以至于他连旅店住不了,还得跑到他认识的一个女孩子家里面去借住,但是眼前这一切未知陌生的东西,对于他而言都非常的感兴趣,而且在自己找到工作的同时,还学习到了一些知识,比方说这个出口贸易方面的知识。
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也发现了自己的一项天赋,什么天赋呢,就是发现者眼光。什么叫做发现者眼光呢,就是他能够快速的把自己所需的东西找到。比方说我自己想看的这本书,我自己马上就能找得到,那么他就借助这个天赋啊,以及他在这个打工的途中,学到的进出口贸易的知识,就做起了日本与美国之间的这种贸易生意。
那么这个时候他就开了一家店,那这个店子里面,主要卖的是什么呢?这个前面说了,作者喜欢看书,然后呢,在这个时候呢,他又比较喜欢这种视觉艺术类的书籍,或者说设计类的书籍,那么他就在美国纽约的时候那些二手书店逛的时候呢,就把这些书籍呢,买回去,然后在自己的店子里面再卖,卖给日本的一些设计总监以及一些摄影师。
在这个卖东西的时候,也就是说他要把这些书啊卖给这些设计总监,摄影师要去开发这些客户的时候,也是花费了很多的心思,比方说他不仅打电话,而且呢,还这个写信给对方,这个写信外面的那个名字他都不用圆珠笔写,用这个毛笔写,因为他担心用圆珠笔写,别人就不会看了,为什么会有这个区别呢?因为日本人有着非常庄严的这个书法传统,可能用这个书法来写他的名字,表示着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以及对对方的尊重。
当他在这个纽约书店,搜集设计艺术,摄影等相关的二手旧书籍的时候,或者说杂志,海外老画册的时候,他也是在那个时候认识了那些美国一流的,专业的那些做杂志的人,以及那些专业的一流的摄影师,美术总监等等这些人,而在日本他也认识了很多当地业界的大咖以及媒体人。
也就是在他这个书店开的很火热的时候呢,他又尝试了一项新的事情,那就是写作以及做这个杂志编辑,这件事情让他觉得也挺好玩的,或者说也是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所以说他就把书店,先撂到一边不管了。后来啊,他又开了书店,只不过这次开书店,不是像原来那么开了,这一次他开的是移动书店,什么叫移动书店呢?不是网上的那种移动书店,而是说他雇了一辆大卡车,然后把这个卡车改装成书店,然后雇了一个人,开着卡车周游列国式的卖书。
以上这些呢,可以说是它的一些简单的一些成长经历,那么下面这些内容呢,就是他对自己的这些成长经历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第一,对于自由的看法。就是作者这个看过的书也好,或者说作者的天性也好,就是那种原谅我这一生放纵不羁爱自由的感觉,但是作者自己也说了,就是这种自由啊,你不能盲目的去追求自由,因为你盲目的追求自由的话,会导致自己陷入到一种堕落空虚的境地当中。
这就好比什么呢,就是有的人辍学了,一回到家里,反正就天天很自由,想睡到几点起就睡到几点起,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但是作者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应该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如果你想去创造性的做一项事情,或者说活动,那么这种规律性的自我管理是必然的,但是这种必然不是说是外界要求你这么做的,而是自己自然而然,就觉得我确实得这么去管理好,或者说处理好自己的生活状态。
第二,他说他做事儿,用的都是弱者思维。这个具体的弱者思维指的是啥?这个他倒没有具体的细说,个人以理解的是什么呢?就是一个没啥学历,漂泊不定这样的一个人,他应该做些什么小的事情能够去在这个社会上,展示自我的尊严和自我的价值呢?可能这件小事儿,特别的平常,特别的琐碎,但是对于他而言,只要帮得到大家,那就去做。
第三,对于写作的看法。他写作有两个榜样,其中一个人是坪田让治,这个人呢,就是经常到民间去采风,把自己从民间听到的一些传奇故事,用自己的方式,编织成一个个精妙的故事写了出来。
还有一个人呢,叫壶井荣。这个人呢,他写文章的风格呢,就是比较忠实的去记录和感受他见过的形形色色的众生相,他观察他们,他感受他们,然后把他们的故事如实的记录下来。
而他自己在具体写作的时候呢,有三个要点,第一,正常的饮食作息,第二,每每下笔都有一个自己想要倾诉或者感恩的对象,第三,遵循的是真实纯粹的记录,自己内心想表达的想法与感受,而不注重文法修辞的运用,第四,一篇文章,一个主题。
第四,人生的信条,最糟也最棒的活法。还记得前面讲到作者的那个问题吗?就是什么是真的?这个问题在这个作者读高村光太郎的一首诗,最棒也最糟的一条路,明白了。他明白什么了呢?就明白了,就是世间的事物,或者说自己的所想,好坏啊,都只是自己的一部分,我们只有把这些部分都接受,然后坦诚的与他们相处在其中,好好的生存下去,这才是我们求真的活法。
这种人生信条贯穿在作者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比方说,他这个选书也是秉持着这个选最棒也最糟糕的书籍,有可能你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一本很糟糕的书籍,但是你换一个角度看,它就是一本很棒的书籍了。对人也是如此,他对一个人的这个所谓的缺点啊,会觉得或许这恰恰是他最有魅力的地方,或者说从这个角度才能看出对方的深度。
第五,学习。这个词儿其实无论是从作者努力读书,还是说他在这个去美国逛那些二手书店,去搜集那些视觉艺术设计类的书籍的时候,还有就是他自己在搜集那些专业高水平杂志的时候,以及他认识那些专业的人士的时候,都在学习,无论是透过自己看书的自主学习,还是透过这些人的交流或者说实践的学习,他总是想要去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这种好奇心和广泛的求知欲,我觉得是作者推开广阔世界的一扇又一扇大门的一大原因所在。
行文至此,已近尾声。我觉得这本书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一个高二辍学的学生,是如何去玩出属于自己人生的生活方式的?这并非是一种实用的成功学技巧工具,而是他就是这样生活的,而对于这本书后面的包括他去世界各地的游历,还有他的一些对话,这些个人就不加详论了。
那么对于这本书之前提到的那个问题,什么叫做不上班的生活?其实就是在表达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生活态度就是我不必非得按照现有体制框之下的方式去生存,去工作,我可以自己去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说相应的工作,可以去开辟一些新的选择,或者说新的可能性。我想,这也是本书作者给我们一大启发之一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