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记得广东佛山一位数学老师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数一亿粒米“,目的是认识“亿”,并且要求用带子装好带回学校,家长需要督促,引起网友热议。
有的家长认为这项作业太“奇葩”,如果一个人每秒钟数3个数,不吃不喝不睡,从1数到1亿,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同时估算,一亿粒的大米接近1吨的重量,怎么用袋子装回学校?此后该老师回应:布置作业的初衷是希望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实践操作,而不是死记硬背书上的内容。
诸如此类的“奇葩”作业还有很多,记得儿子2016年9月份入学,第一周,作业为亲子作画,我兴奋的买了画笔、蜡笔、勾线笔、水彩笔、美工剪刀、彩纸、皱纸、彩带等等,为了给作业装饰,最后我的眉笔和脸刷、口红都用上了。第一次的亲子作业,兴师动众,一家三口集体出动,花了4个半小时才完成。
第二周,老师又给我们布置了变废为宝的作业,要求是将身边的一些废品制作成孩子喜欢的玩具,内容不限。这种开放性的作业让没有经验的我们束手无策,不过,石先生该出手时就出手,明确任务分工,儿子去废品站捡易拉罐回来,石先生制作飞机模型,我和儿子负责装饰,耗尽5小时才完工。
第三周,家庭作业更是抽象,主题——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给秋天作画。对于三岁的儿子来说,四季是模糊的,通过百度后,我和儿子分头行动,去找来各种颜色和形状的树叶,剪成小人、小动物、配色和描摹。每个周末,大约需4-5个小时做家庭作业,但是儿子真正能参与其中的很少。
终于,有位妈妈在家长微信群里抱怨,“家庭作业中孩子参与甚少,希望不要再给家长们出难题。”盼娃盼到了幼儿园,没想到这仅仅是开始,只要是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海里游的,妈妈们使出浑身解数,搬出十八般武艺,早已被幼儿园手工作业逼成了艺术家,呈现给老师的作业,一个比一个美观,一个比一个精致。确实,为了孩子,家长都蛮拼的。开家长会时,我和老师提出了家庭作业的困惑,老师告诉我,“亲子作业能够增加亲子交流,增加幼儿动手能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教育返璞归真,素质教育从娃娃抓起嘛!”
这还没完,听上了小学的妈妈说,娃上了小学,不看孩子写作业,母慈子孝,一看孩子写作业,鸡飞狗跳,嗷嗷喊叫。如今,陪孩子写作业,成了困扰很多父母的问题,很多家长纷纷表示,陪写作业简直就是一道“送命题”。就在昨天,一封“亲爱的未来亲家”体火了,朋友圈里掀起了一股“提前嫁儿嫁女”的热潮,家长纷纷在朋友圈里表示“不要房!还送车!礼金嫁妆随便挑!只要满足一个条件,什么都好说!”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亲爱的未来亲家,你好!我儿子有房有保险,年满18会配车,过年随便去哪家。可以不要嫁妆,结婚彩礼配好,送车送房,包办酒席,礼金给孩子。唯一要求:能不能现在接走,把作业辅导一下,谁家的女婿谁养!”
很快,女孩版的致“未来亲家”也有了——
“亲爱的未来亲家你好!我女儿,有房有车,年满18会配车,会玩音乐会绘画,逢年过节去亲家,彩礼给够,婚礼豪配,送车送房,有了孙子孙女,我们出钱,保姆我们请,唯一的要求就是:能不能现在接走,把作业都辅导一下,从小培养儿媳妇与女婿的感情,谢谢!”
为什么一说到作业就是个“梗”呢?连自己辛辛苦苦怀胎10月的宝宝都开始免费送人呢?还是教育走偏所致。
伴随着教育创新要求的不断提升,部分学校和教师的“创新”冲动,现在的部分素质教育已经走偏了道路,变成了假的教育创新。素质教育原本是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人的天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教育创新的起点就是回归素质教育。但现实中不乏“奇葩老师”、“奇葩作业”的教育方式,不仅苦了孩子,也苦了家长。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体,而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义务。在进行教育创新过程中,避免过于浮躁,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和合理的评价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原动力。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去认真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水平,静下心来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而非“标签”教学。
家庭教育是教学的重要场所,一个原生态的家庭对孩子的价值理念是伴随终身的。在家庭教育中,分层式教学和精英化教育让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分担忧,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家长使出了浑身解数,周一至周五驰骋于职场间,周末则带着孩子穿梭于各类培训班;一有时间,无缝对接徜徉在亲子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这样的知识海洋中;一有年假,带着孩子参观名校、亲子户外行、跨校夏令营等活动。父母也游走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初衷是想回归教育本性,可一不小心,在教育过程中,若急于求成,揠苗助长,不仅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泯灭孩子的天性,而且会让孩子成为教育创新中的牺牲品。
生娃不易,养娃更难,育娃是坑。虽有不间断的“奇葩”作业,虽有千万次的想当甩手掌柜,与其把目光的焦点关注在“奇葩”作业的吐槽上,更需要警惕素质教育异化成另类的应试教育,需要家校合力,互相包容,给予教育规律多动脑筋,大胆创新,张弛有度,让孩子形成学习的主力,我们也保持一份童真与好奇,与孩子一起同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