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生理学-神经系统1

生理学-神经系统1

作者: Wichxin | 来源:发表于2017-07-28 20:29 被阅读0次

    一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系统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种细胞。

    神经元:参与神经活动。有极性高度分化。轴突始端产生动作电位,轴突传导动作电位,但轴突不能传导兴奋。(神经纤维才能传导兴奋)。

    神经元的功能:1接受和传递信息。2分泌神经激素。

    神经纤维:轴突和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合称轴索,轴索外面包一层髓鞘或神经膜(中枢是少突胶质细胞,外周是施万细胞)便是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的功能:传导兴奋(神经元不能),轴浆运输。

    1传导兴奋:特点

    完整性:只有在其结构和功能都完整时才能传导兴奋。

    绝缘性:一根神经干中有好多神经纤维但不影响,因为细胞外液对电流的短路作用。

    双向性:可两头传导,但在活体表现为胞体向末梢传导。

    相对不疲劳性:与突触相比。

    影响传导的速度因素:神经纤维直径正相关,有无髓鞘,髓鞘增厚速度增快,温度,一定范围正相关。

    2轴浆运输

    如图

    生理学-神经系统1

    3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神经末梢常释放些营养因子,对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有营养作用,与神经冲动无关。正常情况下不容易表现出来,一旦病变去脊髓灰质炎,则出现肌萎缩。

    神经营养因子:神经所支配的肌肉所释放的一些蛋白质分子,可营养神经。通过轴浆运输运至胞体。

    4 神经纤维分类

    ABC三类 具体如图

    生理学-神经系统1

    3神经间质细胞

    中枢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三类。

    特点:数量多分布广有突起,不形成突出,有膜电位但不产生动作电位,但存在缝隙连接。

    功能:支持,隔离,免疫应答,血脑屏障,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稳定细胞外钾离子(局部癫痫的原因),合成和分泌活性物质如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神经营养因子等(所有这些都是星形胶质细胞)

    修复和再生:小胶质细胞变成吞噬细胞,清除坏死物质,星形胶质细胞填充。

    二神经元之间  突触传递

    分电突触和化学性突触。

    电突触:通过缝隙连接传导,快速双向低电阻。意义:使同类神经元同步化活动。酸中毒或钙离子升高可使通道关闭。

    化学性突触:定向:典型神经-肌接头。过程如下图。

    生理学-神经系统1

    三种囊泡。小而亮乙酰胆碱氨基酸。小而密儿茶酚胺。大而密神经肽。

    过程:突触前膜去极化,导致钙离子内流,去极化频率和幅度决定钙离子内流多少,钙离子内流多少决定囊泡释放多少,囊泡出胞递质释放,后膜接受,产生去极化局部电位,总和超过阈电位便发生动作电位。

    2非定向突触:没有突触,没有囊泡,只有曲张体。典型为自主神经,黑质多巴胺,中枢五色胺。一个神经元能支配多个效应器。

    3影响突触传达的因素

    递质的数量:细胞外钙离子增加或镁离子降低,突触前膜去极化速度和幅度增加。突触前易化。

    递质的清除:三环抗抑郁药抑制去甲肾清除,利血平抑制囊泡摄取递质使去甲肾清除增多,新斯的明抑制胆碱酯酶减少乙酰胆碱清除。

    影响受体亲和力。

    三 突触传递后产生突触后电位

    分 兴奋性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后膜钠钾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为主。

    抑制性:多为多巴胺,甘氨酸。后膜氯离子内流,还有可能钾通道开放,钠钙通道关闭。

    动作电位:产生于轴突始端和感觉神经元有髓神经纤维轴突第一个郎飞结处。因为这些地方钠通道多。

    突触的可塑性:1强直后增强2习惯化和敏感化。3长时程增强和压抑。

    四  神经递质和受体

    神经递质:前膜产生,末梢释放,特异作用于后膜或效应细胞,并使其产生一定效应。分为以下几类:

    生理学-神经系统1

    递质的鉴定。

    调质,调节递质的作用。有时也是递质。

    递质共存现象:

    戴尔原则:一个神经元内只存在一种递质,这种观点是错的。

    一个神经元里应该有多种递质。

    2 受体

    主要有胆碱能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

    生理学-神经系统1 生理学-神经系统1

    特殊:  1突触前受体:受体一般分布在后膜,也有分布在前膜的,则称突触前受体。例如:突触前膜释放的去甲肾作用于突触前膜a2受体,抑制前膜继续释放去甲肾。  所以a2受体为突触前受体。

    3主要递质和受体

    五 反射活动

    1分类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不要条件就可以发生。生来就有,形式低级,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条件反射:通过后天学习练成的反射,高位中枢,无限供应,可以建立也可消退。与非条件反射的鉴别在于: 有没有特定的条件,即条件反射可将两件不相关的事联系在一起。

    反射通路: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

    单线式联系:一个对一个。如视网膜中央凹的视锥细胞和双极细胞。

    辐散式联系:一对多,多出现在传入神经。

    会聚式联系:多对一,多出现在传出神经。

    链锁式和环式联系: 作用可在空间上扩大作用范围,或发挥负反馈正反馈作用。后发放或后放电就是这个原理。

    局部回路: 中枢内存在大量短轴突和无轴突。这些神经元不投射到远隔部位,只在内部起联系。如中间神经元,星状细胞蓝状细胞水平细胞颗粒细胞等。称局部回路神经元,分布广,数量大,越高级动物越多。与学习记忆有关。

    这些神经元之间形成回路,通过交互性突触(嗅球颗粒细胞和僧帽细胞之间),串联型突触,混合型突触。

    2 突触的传递(中枢兴奋的传播)

    特点:单向,中枢延搁(突触因素),兴奋的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同一神经元不止接受一个兴奋的传导,同时接受多个),后发放与反馈(正负反馈),对内环境敏感,易疲劳(递质的耗竭有关)。

    3中枢抑制和易化

    抑制:分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

    突触前抑制:广泛存在于中枢,尤其是感觉传入通路。基础是轴突-轴突传递抑制性信号给突触前膜,使钙离子内流减少,从而达到抑制递质释放。

    突触后抑制:又分为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闰绍细胞释放甘氨酸)。如图

    生理学-神经系统1

    中枢易化

    生理学-神经系统1

    六 感受器

    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是指生物体内一些专门感受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游离神经末梢是最简单的感受器。

    感受器只对某种特定刺激(也叫适宜刺激)最敏感,但是对其他刺激也有反应,如所有的感受器均能被电刺激兴奋。

    换能作用:感受器将各种形式的刺激转换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先换为感受器电位)。机制:1 视觉嗅觉味觉,由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2 热觉冷觉化学刺激,通过瞬时受体电位(TRP)介导。3 听觉触觉则由机械门控通道。

    编码功能:换能的同时也传递刺激的类型部位强度持续时间。

    适应现象:分快适应和慢适应。

    快适应:皮肤的环层小体和麦斯钠小体。其他都是慢的。

    2 感觉通路中的信息编码和处理。

    1特异神经能量定律:不同类型的感觉通过专用通路所形成的感觉是一样的。

    2感受野:高位神经元的感受野要比低位的大。

    3 刺激强度的编码:刺激强度小则先引起阈值小的感受器兴奋。

    4侧向抑制:兴奋传递过程中,抑制周围神经元活动,从而加大刺激区和周边区的差距,增强感觉系统的分辨能力。

    七躯体和内脏感觉

    躯体感觉分为浅感觉和深感觉。

    浅感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

    深感觉:即本体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

    1感觉的传入通路

    躯体感觉初级传入神经元胞体位于后根神经节。轴突进入中枢后有两类分支,一是直接与运动神经元构成反射,二是经多级神经元接替后向大脑皮层投射而形成感觉传入通路。

    深感觉的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沿后索上行,到延髓薄束核更换神经元,发出交叉纤维到对侧组成内侧丘系。形成后索内侧丘系。到达特异感觉接替核后外侧腹核。注意:精细触压觉也是这条通路。即先上行后交叉。

    浅感觉:传入纤维到脊髓后角换元,第二级神经元于前连合交叉到对侧,在脊髓前外侧部上行。 形成前外侧索传入系统。

    其中痛觉和温度觉走行外侧,形成脊髓丘脑侧束。粗略触压觉于对侧腹核(少部分不交叉),形成脊髓丘脑前束。先交叉后上行。

    注意:触压觉。分精细触压觉(先上行后交叉)和粗略触压觉(部分先交叉后上行)。粗略触压觉在脊髓空洞症时,痛觉温度觉都对侧(健侧)障碍,但触压觉没事。称分离现象。

    脊髓外肿瘤压迫脊髓丘脑束,首先受压的是骶腰部。脊髓内首先是颈胸部。

    在后索排列:从内向外:骶腰胸颈。

    2内脏的感觉通路:自主神经。位于第7胸段到第2腰段和第2-4骶段脊髓后根神经节。以及第7,9,10对脑神经节内。也是经脊髓丘脑束和感觉投射系统传到大脑皮层。

    2丘脑的核团

    丘脑是除嗅觉外各种感觉传入通路的重要中继站。分三类

    一 特异感觉接替核: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感觉区。内侧膝状体是听觉换元站,外侧膝状体视觉传导通路换元站。都属于这类。

    二  联络核 接受一的感觉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协调作用。

    三 非特异投射核 丘脑中线的髓板内核群,弥散投射到整个大脑皮层。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的作用。

    生理学-神经系统1

    3躯体和内脏感觉代表区

    体表:第一感觉区:中央后回。全身体表感觉。

    规律:躯干四肢感觉交叉性投射。但头面部投射是双侧性的。  投射区域的大小和感觉分辨精细正相关,手最大。  投射区域分部:下肢位于顶部,头面部在底部。总体安排倒置,但头面部里面却是正立的。

    生理学-神经系统1

    第二感觉区:体表感觉,痛觉。切除无障碍

    2本体感觉区:中央前回。运动区。本体感觉。(深感觉:位置觉运动觉)

    3内脏感觉区

    4躯体和内脏感觉

    1本体感觉:深感觉(运动和位置觉)。感受器有肌梭,健器官,关节感受器。通路:后索内侧丘系

    2 触压觉:是中枢损伤中最不易缺损的感觉。因为其传入冲动在内侧丘系和前外侧丘系中上行。

    3温度觉:热觉和冷觉,各自独立。热感受器位于C类纤维。而冷觉则位于A&和C类纤维。呈点状分布,且冷点明显多于热点。

    4 痛觉:痛觉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不存在适宜刺激。痛觉传入纤维和冷觉传入纤维一样。分为快痛(投射到第一二感觉区)和慢痛(投射到扣带回)。还有许多经非特异投射系统。

    躯体痛(分体表痛:快痛,和深部痛:慢痛)和内脏痛。

    内脏痛:定位不准确(主要特点)慢痛。

    特殊内脏痛:牵涉痛和体腔壁痛(如腹膜炎)。牵涉痛:内脏疾病引起的远隔体表部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皮节法则可解释。会聚投射系统。

    生理学-神经系统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理学-神经系统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mif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