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生命像河流一样奔腾不息

生命像河流一样奔腾不息

作者: 呱呱呱爱啊 | 来源:发表于2018-12-05 12:13 被阅读116次

    自我中心是万恶之源,自我觉察、奉献利他可能才是解脱之道。

    最近在读王凤仪先生的著作。被誉为“儒家慧能”的民国时期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的王凤仪先生早就说过,“修好的人多,得好的人少,是因为什么呢?就因为心里存的都是别人的不好,又怎能得好呢?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估计都想要活得幸福安心,但人是社会动物,生活、工作中都离不开跟他人打交道,离不开他人的支持与帮助等;因此我们自己希望安心,就要先给予别人一份放心;我们自己希望善良,就先要与人为善待人,如此你自己才能心平气静、坦然豁达地在社会群体中生活下去。

    王凤仪先生说,“君子无德怨自修,小人有过怨他人,嘴里不怨心里怨,越怨心里越难过……人若能反省,找到自己的不是,自然不往外怨。你能,不怨不能的;你会,不怨不会的。明白对面人的道,就不怨人了。”

    他又说,“心里长存别人的好处是存阳,常存别人的坏处是存阴,不可不分别清楚。愚人好自用,自以为是。不找人好处,所以多怨,多怨就多苦。贤人能就下,只怕自己有不是,好取人长处,所以多益,多益就多才。找人好处是‘聚灵’,看人毛病是‘收赃’。‘聚灵’是收阳光,心里温暖,能够养心;‘收赃’是存阴气,心里阴沉,就会伤身。人人都有好处,就是恶人也有好处,正面找不着,从反面上找……找好处是‘暖心丸’,到处有缘,永无苦恼。”王凤仪先生的智慧箴言让人惊叹,我觉得说的都对,之前也反复阅读过好多遍,为何在实际生活中却做不到呢?

    深入自我检讨,我觉得只因为我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以维护自我利益和追求良好生活感受为准绳。但为何却越活越焦虑、越活越放松不下来呢?

    王凤仪先生说,“人是天地人三界生的。天赋给人的性,地赋给人的命,父母赋给人的身,所以说‘三界是人的来踪’。人的天性是纯阳的,只知为人,不知为己;心是半阴半阳的,所以才有人心(为己)道心(为人)的分别;身体是个胎生物,是纯阴的,所以只知有己,不知有人。

     

    人要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尽情理。万教都以人为本,性(天性)、心、身三界是人的本……人必须以天性为主,才能成己成人。人的天性本来是俱足的,只因为身界的不良嗜好牵动心界,心界的私欲牵动性界,才蒙蔽了天性。身界增加不良嗜好,心界就增加私欲;心界增加私欲,性界就增加禀性(怒、恨、怨、恼、烦)。所以必须去习性,化禀性,才能圆满天性……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罪孽自己了。怎么个了法呢?就是要清三界。


     

    所以修道要下功夫,绝不是迷信。性界(天性)清存德,心界(心性)清明理,身界(身性)清多艺。德能养性(天性),理能养心,艺能养身——这是最确实的真理,真行真得,才是真人。

    以上理论看似复杂玄妙,似乎还充满浓厚的道德说教味道,但确实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人做任何事,都有下意识的“居心”。比如生活中,我自认为非常关心妻子、孝顺父母,给他们买各种好吃的、各种家用物品等,但实际上我的“居心”是图自己方便、图家人回馈给我的关爱,我更希望家人无私体贴地照顾我。

    每天每时每刻,我们似乎不停地按照诚实正直、良善本分等社会倡导的道德观念说话做事,但在内心深处,我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居心”,这个居心才真正反映了我们的本性和实质。同时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可能都自以为自我内在“居心”就自己清楚,别人根本就不知道。只要自己伪装得足够巧妙,他人看我们表面正人君子、诚实善良,又怎可能看透我们内心男盗女娼、贪婪自私呢!?

    王凤仪先生说,“心界的阴阳(善与恶的居心),像太极的阴阳鱼似的,互为消长。心念邪正,立即印在性海脑膜上。愚人以为有秘密,那是自欺的想法。人一动念,自性知道就是天知道,自心知道就是地知道,‘诚于中,形于外。’‘人之视己,如见肺肝然!

    这就是说人人都知道。人心一念之微,天地人三界全知道。所以说,意念一动,浪传十方。况且人存什么心、做什么事,就成为什么性。作善事,就长善性;作恶事,就成恶性。都是自作自受,一点也怨不着别人。明白这个真理,就知道人是自己成全自己升天堂,或自己促使自己下地狱……我们能时时注意去掉私心,恢复良心,便能自救救人。”

    正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招。”你居心自私险恶、道貌岸然,别人迟早会觉察,并不再跟你打交道;你居心良善宽容、诚实本分、表里如一,别人也会看出来,进而不但会主动跟你合作,而且还会发自内心敬重你、佩服你。人是社会动物,离开他人的支持与合作,你又能走多远呢?

    当然凡事知易行难,读熟并深入理解了上述道理,未必真能做到。正如王凤仪先生所言,“人只知念书要多要熟,不知照书去实行,这像看熟了地图,知道各地的方位,没能亲临其境,又怎能看见真风景呢?又像念熟了菜谱,没有实际吃过,又哪能尝到真滋味呢?

    他又说,“学道的人,不去学佛,先去修庙,是叫佛把他支使远啦!念书的人光念不行,是叫书把他支使远啦!学道德的人,光讲道不行道,是叫道把他支使远啦!我知道一位古人就学一位古人,知道一位今人就学一位今人,知道一个字,就行一个字,才是‘知行合一’。”

    作为我个人来说,虽然把王凤仪先生的《嘉言录》《行道实录》《讲道兴学录》等言行、事迹读得滚瓜烂熟,并专门写文章推广介绍;但在实际生活中,也忽视了自我亲身践行,自然对老先生的智慧缺乏切实体悟,可能还只停留在鹦鹉学舌阶段。按照知行合一思想创始人王阳明先生的说法,知行合一一体两面,知而不行,证明还不是真的知;行而不知,可能也是懵懂盲动的行。

    我所理解的王凤仪先生的思想精髓,就两个字“道、德”;它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精髓之一。

    我所理解的在王凤仪先生的思想中,道代表做人做事的规矩、代表实践经验总结和人生方法论;而德则代表着人天生善爱仁、思利他的那颗善心,内在光明澄澈、至真至善的那颗居心。而针对道与德的关系,还是王老先生说的好,“道像灯芯,德似灯罩。德不足挡不住外界的恶风,没有道不能大放光明。所以说:‘有道无德道中之魔,有德无道一座空庙。’”而针对道与德的践行,王老先生说得更加干脆,“道不行,用不着道;德不作,就没有德。”

    已故作家杨绛先生说过,“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经过锻炼才能炼出纯正的品色来。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亦云,“当自私的幸福成为生活唯一的目标,生活离没有目标也就不远了。”以自我为中心企图追求自身幸福的人,似乎全世界都是他的对立面,都是他个人幸福的潜在威胁,他一直想活得幸福,却越活越痛苦焦虑、孤独无依、茕茕孑立;以道德天性活着的人,才会逐渐领悟这个世界的美好与巨大善意,坚持洗练自己、与人为善,融入社会,活出美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命像河流一样奔腾不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mmi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