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地活着,向前看
——读巴金《随想录—三次画像》有感
文/长江七号
《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
当我读到《三次画像》时,一个长相老实、话不多、不端架子的画家,或者更像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辈,站到了我得眼前。
百度了一下,俞云阶,现代著名画家。江苏常州人。其毕业于中央大学艺术系,师承徐悲鸿等名家。1957年被错划“右派”。1960年起在新创立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执教。1979年经彻底平反,为上海油画雕塑院一级美术师、艺术顾问,上海画院兼职画师。
我从文章中,看到的不单单是一个画家,而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一直向前看的人!
1、第一次画像
第一次画像,巴金先生和画家并不认识。画了4个半天,画好签名,先生对画像并不十分满意。可是,对画家本人,先生倒有好感。先生眼里的画家,人似乎很老实,讲话不多,没有派头或架子,有一种艺术家的气质。
一九五五年十月以后,运动开始,画家被卷进去,先生不敢过问此事,只是很好地保存了这幅画像。
2、 第二次画像
第二次画像,已经是22年以后的一九七七年。
先生老了。画家也变了,他似乎胖了些,矮了些,也更像艺术家了。
画家对先生说:“上次给你画像,我还年轻,现在比较成熟了些,你也经受了这一次的考验,让我再给你画一幅像,作个纪念。”
这次画像,只用了一个半小时。朋友们看见它,都说不像,说是脸长了些,人瘦了些。可是先生却喜欢它,觉得它表现了自己当时的精神状态,自己在控诉,自己愤怒。自己就是这样。
3、第三次画像
第三次画像是几个月之后,画家提议再画一幅。要把“真实的炽烈的心情写进画面”,要画出一个焕发青春的老作家。
这次,足足耗了6个半天才画完。
三次画像,第一次年轻而又谨慎,第二次一挥而就,第三次紧张而又辛勤。而先生,偏爱第二次的画像。
因为画家成功地画出了他的精神状态,表现了他的“愉快”,他的“勤奋”,他的“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信心”。他画的不一定就是先生,更多的应当是他自己。在画面上活动的是画家的雄心壮志,画家对我们这个时代、对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深厚感情。
而第二次画像,是画家被打成右派,遭受心里和肉体的折磨二十年以后的作品。
二十年的非人折磨,王若望同志说:“他(画家)生活困难到了不名一文的地步。”
可是,画家是坚强的。他愉快、勤奋、对这个时代有信心。他有雄心壮志,能发自内心的愉快地欢笑。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磕磕绊绊。
有一句歌词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其实,生活中的磨难,正是对一个人的考验。
遇到困哪时,一定记得:向前看,一定要对生活有信心,一定要坚强地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