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夕何夕是七夕
多年前,孟庭苇的《没有情人的情人节》红遍大江南北。不过,歌曲中咏唱的“情人节”据说更多带有西洋的成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舶来品因为其释放出的浓郁的浪漫气息而倾倒了无数善男信女。而随着国家对本土文化的重视,西洋文化入侵的势头得到遏制。文化,尤其是与个体生命息息相关的文化有一股神奇的魔力,当在一方面呈现式微的态势时,在另一方面就会表现出强劲的势头。正是如此,当中国人的“情人节”真的到来时,各种媒体以各自的方式展示着中国人自己“情人节”的独特魅力。
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承载着先民厚重的情感寄托。对宇宙世界认知的有限,在强大的自然伟力面前的弱小与无助,当这些挤压在一起无法消解时,人们只能向未知的世界投注美好的憧憬。浩瀚宇宙的两颗星星,原本只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是当被泛化成牛郎和织女时,美妙而充满悲情的爱情故事就被演绎。由于承载着先民太多的情感,所以这个故事自产生起就释放出强大的感染力。也正是在这种感染力的感召下,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从个案性的渐渐沉淀为一种爱情文化。为了对这种文化进行标识和传播,就有了七夕节,即情人节。
凡是有阴阳存在的世界,就有异性相吸的本能的生理反应。这种无以言说的情感体验在不同生物身上表现出的情态各不相同,其中,在万物之灵长身上表现得最为多元和曼妙。牛郎与织女,为了一份真情蜜意,他们突破千难万阻,以感天动地的执着打动了专制,尽管只争得一年一度相逢一次的权利,但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真情演绎,感动了多少有情人。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普世性的情感诉求。但是,面对充满太多不确定的现实,真正能够达成所愿的有情男女又有多少呢。
牛郎与织女的执着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之所以这样说,源于他们为了捍卫伟大的爱情至死不渝、以命相搏。正是感染于他们的真情,以及他们为了争得爱情所表现出的执着勇毅,所以才有了七夕日天河浅浅,才有了喜鹊搭桥。有了这些助力,他们才能提着灯笼自由自在地往来,就像愚公精神感动了天帝而搬走太行王屋二山一般。
故事“永流传”,在时间的淘洗中,故事中一些渣滓慢慢洗净,残存的应该是精华。有了这些精华的浸润,后之览者才会从中汲取营养。而有了这些营养的涵润,这个世界才多了几分暖色。当然,神话故事毕竟是先民的情感寄托,当这种寄托随着时间长河的流淌,穿越时空,来到当下时,就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今天,不同阶层的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生命中重要之人的一份绵绵情意。一件小小的饰品、一束鲜艳的玫瑰、一笺写满真情的卡片……把这些表达真情爱意的物什按照一定的情感密码缀连在一起,就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一个支脉爱情文化增添了更多的亮色。
人间自有真情在,这既是感叹,也是一种期许。此中的真情,有亲情、友情,更有爱情。人之为人与一般生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被赋予了这种独有的特质,才有了我们可以享受别人赋予的真情,也有了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真情传递给别人。只有付出与享受实现和谐共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变得富有情味,我们生活的社会才会变得和谐。“情感”关涉“情”与“感”两个维度的内容,隐喻着双向性的意味。每个人在这种双向性的互动中只有用心用情去呵护,才会从中体验到真正的幸福快乐。
从故事的本身来说,牛郎和织女的经历带有浓郁的悲情性。“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诚然不错,但是对真正的有情人而言,情感的经营与体验应该是在耳鬓厮磨中变得浓烈。柏拉图式的爱情达到了一种崇高的位置,但是就俗世人生的人情社会而言,爱情美酒的酝酿不仅要有精神的调味剂,更离不开身体“磕磕绊绊”的缱绻缠绵。人是社会性的不错,但人首先是生物性的存在。对每一对有情人而言,“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隔河相望虽然有甜蜜,但更多的是一种苦涩。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乐天书写的爱情是生死相依、不离不弃,这应该是爱情本应该有的色彩;“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与香山居士的抒写相比,李之仪的爱情呐喊就多了几分悲怆。快节奏发展的时代,爱情在滚滚向前车轮的碾压下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但是,作为人类最圣洁、最伟大的情感,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返璞归真,都能够享受那份原汁原味的爱情味道。
今夕是七夕,扎堆的领证,带着甜蜜的微笑步入神圣的婚姻殿堂,这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两个生命体溶解契合的宣誓;今夕是七夕,一束鲜花、一份精心准备的表白心迹的礼物,它们不单单是一种可见的物品,更是两个灵魂实现叠合的对接点。从这一刻起,有风有雨的日子,不再是一个人独自撑着伞在风雨中艰难前行,而是两个人相互搀扶、相互的提携。生命中有你有我,不再孤单。今夕是七夕,天天是七夕,这样这个世界才不会变得冰冷,人世间才少去了形单影只的独行者的孤独与悲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