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David),《圣经.旧约》的核心人物之一,犹太人崇拜的的民族领袖,也是《旧约》重点描写的三大人物之一(另两位是亚伯拉罕和摩西)。
亚伯拉罕是希伯来民族的祖先,犹太人基业的开创者;摩西,犹太人的精神领袖,《摩西律法》的颁布者;大卫,以色列王国的著名君主,以色列君主政体的建立者,其文韬武略异常出众。
自公元前933年以色列部族南北分裂(所罗门去世),至公元一世纪耶稣诞生,犹太人翘首盼望的救世主,是像大卫这样的民族英雄,而非倡导和平的救主。这也是耶稣不被犹太人接受的原因所在。
公元一世纪,巴勒斯坦地区被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被罗马军队控制,犹太民众盼望一位救主来到他们身边,帮助犹太人脱离苦海。
出生于加利利地区的耶稣宣称自己是犹太人的王,能够拯救犹太人脱离苦难。但耶稣的主张和“受膏者”(救主)大卫的形象,不相符合,故传统犹太教势力对耶稣持排斥态度,最终导致耶稣被钉十字架。
直至今日,在传统犹太民众心目中,大卫依然是他们崇拜的民族英雄。
大卫出生于犹地亚地区的农民家庭,属犹大部族(以色列十二部族之一,居于以色列南部)。对于大卫的家族谱系,《旧约.路德记》有详细记载。
《路德记》说:波阿斯生俄备得;俄备得生耶西(Jesse);耶西生大卫(《路德记》第4节)。
大卫祖辈路德是摩押女子,非犹大人。路德丈夫去世后,婆婆拿俄米体谅路德的难处,劝路德回到自己父母身边。但路德非常坚定,她说:自己宁可受苦受罪也要跟随婆婆到犹大居住。路德的品德体现了希伯来文化精神——坚强、忠诚、勇敢,有牺牲精神。
路德跟随婆婆到犹大后,过着贫寒而自食其力的生活:在亲族波阿斯家里农田捡麦穗过活。
波阿斯心地善良,有同情心。他对路德说:在田里捡麦穗,不要有顾虑;他还吩咐仆人,不要为难路德,多留些麦穗给她。
希伯来文化强调同情弱者,对于孤儿寡妇应给与特别照顾。再者,《旧约》多处论及捡拾麦穗一事,强调指出:应遵循上帝教导,不要割干净麦田,尽量多留下一些麦穗给穷人。《路德记》的描述也说明了这一点。
拿俄米心地宽厚,她想让路德有个归宿:把田产转让给波阿斯,路德嫁给波阿斯。
波阿斯先征求另一亲属意见,“那人”不愿娶路德,波阿斯接受了路德一家。这是《旧约》记载的大卫家族谱系:波阿斯、路德是大卫祖辈;大卫是耶西的小儿子。
耶西有八个儿子,三个儿子随扫罗出征,大卫年幼,在家中放羊。
大卫生活时期,以色列各部族内忧外患,形势极为紧迫。所谓内忧是指,以色列十二部族矛盾重重,一盘散沙。外患是指,以色列周边异族势力强大,常侵扰以色列,掠夺人口,侵占土地、财物,以色列民不聊生。如菲利士人、亚扪人、亚兰人、摩押人、以东人在当时都是以色列的敌手。
大卫从小生活在这种动荡不安、兵连祸结的时代。中国有句话说,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势,大卫的作为可以印证这一点。
据《撒母耳记》记载,公元前1033年以前(扫罗做王前),以色列没有君王,上帝就是以色列人的王;由于外敌频繁入侵,形势紧迫,以色列长老请求撒母耳为以色列立王,“使我们也像列国一样,有王治理我们,统领我们,为我们征战”(撒母耳记上第九节),以色列进入王政时代。
《撒母耳记》说,出于对以色列人的爱,上帝才答应为以色列人立王(公元前1033年)。
扫罗(Saul)是以色列的第一位王,他出身于便雅悯支派,“健壮俊美”,“身体比众民高过一头”(撒母耳记上第9节)。但扫罗刚愎自用,心胸狭窄,最终导致悲剧命运。在一次同亚玛力人的征战中,扫罗违背上帝意志,未把亚玛力人消灭干净,引起上帝不满。上帝决定废除扫罗,重新拣选新王,这便是后来的大卫王。
《撒母耳记上》记载,大卫在和菲利士歌利亚巨人的战斗中,一战成名。
《撒母耳记上》如此描写歌利亚巨人:从菲利士营中出来一个讨战的人,名叫歌利亚,是伽特人,身高六肘零一虎口,头戴铜盔,身穿铠甲,枪杆粗如织布的机轴,铁枪头重六百舍客勒。歌利亚巨人在阵前叫喊,“扫罗和以色列众人,就惊悚,极其害怕”,无人应战。大卫此时受父亲委托,去战场给哥哥送烤麦穗儿和饼,刚好看到这一幕。
大卫小时候就勇敢无畏,力气很大,他曾亲手杀死过狮子和熊。此时的大卫得到扫罗许可,便走向战场。
大卫没穿战袍和盔甲,只拿一根木棍,抓了五个石子,冲向歌利亚巨人。巨人看见大卫年轻,面色光红,容貌俊美,就轻视他(撒母耳记上第18节)。大卫先发制人,用甩石机投出石子,击中巨人,杀死了他。菲利士士兵四处逃散。
大卫凭一己之力杀死歌利亚巨人,让扫罗大受震动,他把大卫安排在身边做侍卫,后又提升为千夫长,以色列的民族解放事业从大卫正式开始。
大卫的成名之战,一下提升了大卫名声,让大卫拥有了很多崇拜者。在以色列人看来,只有大卫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有民族意识和责任感,有牺牲精神,为了民族利益赴汤蹈火。
大卫战胜歌利亚巨人后,以色列妇女在街上唱歌跳舞,她们唱道:扫罗杀敌千千,大卫杀敌万万。扫罗听到街上民谣,大为惶恐,决心除掉大卫。
扫罗的做法暴露了自私与狭隘,这也是以色列人和上帝不和的根源所在。据《圣经》记载,犹太人命运的每一次厄运,都和悖逆上帝意志有关,如外敌入侵,疾病瘟疫,祭司死亡等等(如祭司以利的两个孩子因为作恶,在与菲利士人战斗中被杀,祭司以利也突然死亡)。
中国的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此种说法用在大卫身上,同样合适。扫罗因嫉妒大卫,时刻想杀死他。但大卫聪明机敏,多次逃脱危险。如有一次大卫为扫罗弹琴,扫罗乘其不备,突然用枪刺大卫,幸亏大卫快速逃脱。
扫罗的儿子约拿单和大卫是密友,《旧约》中说,约拿单爱大卫等于爱自己的生命。在约拿单的帮助下,大卫多次逢凶化吉。因扫罗步步紧逼,大卫被迫出走。
大卫身边有一批忠实的勇士(约600人),大卫带领他们,躲避到犹大地区的山林、山洞中;最后被迫逃到伽特敌人那里避难。
相比于扫罗的冲动与狭隘,大卫始终头脑冷静,保持克制。大卫有两次亲手杀死扫罗的机会,但都没有动手。这一方面说明大卫的理智,也彰显了大卫的人格魅力:以德报怨,不冲动,以民族大义为重。
比如两人第一次在山洞遭遇(大卫在山洞中避难,扫罗进去大解),大卫只是割下扫罗一截衣襟,目的是提醒扫罗:自己对扫罗没有恶意。两人第二次遭遇在扫罗军营,大卫仅拿走保罗的兵器,并没伤害他。
两次遭遇说明,大卫在内心深处,并未背叛扫罗,因为扫罗是上帝的“受膏者”(救主),大卫无权利伤害他。这既是对上帝的服从,也说明大卫本性敦厚,心胸大度。
根据上帝安排,扫罗及其儿子(其中有约拿单)在战斗中被杀,消息传到大卫那里,大卫悲伤不已。这说明大卫对扫罗并无私怨,一切利害皆因扫罗私心。
希伯来信仰很看重内心的诚恳和表里如一,鄙视虚情假意、虚与委蛇,对上帝、对亲友和邻人皆应如此,这种优良品质在大卫身上表现的特别明显。
扫罗死后,根据上帝意愿,大卫带领勇士回到家乡,在希伯伦“受膏”做犹大人的王。与此同时,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继续治理北部以色列,做王两年。
伊施波设懦弱无能,被手下人杀死。公元前1013年,南部犹大和北部以色列拥戴大卫作王。《旧约》说:大卫登基的时候年三十岁,在位四十年。在希伯伦做犹大王七年零六个月,在耶路撒冷做以色列和犹大王三十三年(撒母耳记下第六节)。自此,以色列所有部族第一次实现政治统一,以色列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这是大卫的第一件功绩。
大卫做王后,首先从军事着眼——坚决肃清外敌,恢复以色列疆域。《撒母耳记》《列王纪》详细记载了大卫的军事征服成就。
如大卫首先驱逐强敌菲利士人,把菲利士人彻底驱逐出境,并且攻占菲利士人首都。这是一场伟大胜利,直至所罗门时代,菲利士人再没有对以色列构成重大威胁。
大卫积极巩固以色列边防,击败亚们人、亚兰人、以东人、摩押人,迫使他们臣服于以色列,甚至向以色列纳贡(如亚兰人)。大卫曾率兵攻占亚兰人首都大马士革,进一步巩固了以色列疆土。
经过一些列征战,以色列边防得以加强,国土面积进一步扩大,从根本上奠定了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军事、政治地位,这是古代以色列民族最为强大的时期。据《旧约》记载,大卫统治时期,从埃及东北部直到幼发拉底河对岸都是以色列势力范围,足以看出大卫威名之盛。
除军事武功以外,大卫还第一次建立了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以色列政府体系,这是以色列民族史上第一个君主政权——大卫、所罗门王朝。
公元前933年所罗门王去世,大卫王朝解体,以色列南北方重新分裂,以色列各部再没实现统一。直至1945年5月14日,现代以色列再次宣布建国,此时距离大卫王朝已有2000多年历史。
在西方学者眼里,大卫王朝的君主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是西方近代君主立宪制的重要源头(另一源头是希腊罗马,如雅典民主制、斯巴达寡头制、罗马共和制)。
大卫王朝君主制不同东方式君主专制。根据亚里斯多德观点,东方式君主制是绝对君主制,君主权力高于一切,上面并无法律约束。以色列君王并无绝对权力,因上面还有道德契约——摩西律法。
根据希伯来信仰,摩西律法是犹太最高法典,规范着犹太民族的所有行为,包括国家和政府。犹太民族历代统治者,如早期的摩西、约书亚,后来的士师(犹太宗教法官)和大卫、所罗门,都须遵守律法,不得违背上帝契约,这是制约君权的重要因素和前提。
从社会层面说,道德契约又是公共舆论,以犹太先知为代表,负责监督社会道德与君王行止。《圣经》记载了许多犹太先知的事例,像大卫时期的撒母耳和拿单;《先知书》书中的耶利米、耶利亚、以赛亚等等。
大卫王的成就,除巩固疆土和建立政体外,还拥有独特人格魅力和很高的艺术成就。
据《列王纪》《诗篇》等文记载,大卫为人诚实、正直,处事公正,重情重义,这是摩西律法强调的民族精神。
如扫罗和约拿单死后,大卫把他们的遗骸从远方运回,安葬在扫罗家族的坟墓里。大卫对好友约拿单之子更是关爱有加:他把约拿单的儿子接到耶路撒冷宫廷,与之他同桌吃饭;并把扫罗家业全部赐给他。
大卫处理公共事务不偏不倚,讲究原则,顾全大局。比如有一次分配战利品,大卫身边的“恶人”认为不应把战利品分给留守营地之人;大卫认为,所有后勤人员,同样有资格分享战利品。《旧约》如此评价大卫的做法:这一规定已成为历代希伯来民众一直遵守的典章、成法。
此外,大卫感情丰富,很看重家庭,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家长。比如大卫受扫罗迫害时,担心家人受害,始终把他们带在身边。晚年那一场事变,更是体现出大卫的家庭之爱。
大卫之子(大卫有18个儿子)押沙龙发动事变,企图夺取大卫王位,大卫被迫逃出耶路撒冷。在逃难过程中,大卫历经艰辛和磨难,吃了不少苦头,但大卫始终没有怨恨儿子。大卫用计谋平息事变后,等待儿子的信息,当望见前来报信的使者时,大卫说的第一句话是:少年人押沙龙平安不平安?(撒母耳记下第19节)。
押沙龙死后,大卫悲伤不已,《撒母耳记》这样描述大卫的心理:王就心里悲痛,上城门楼哀哭,一面走一面说:我儿押沙龙啊,我儿押沙龙啊,我恨不得替你死!押沙龙啊,我儿,我儿!(撒母耳记下第19节)押沙龙背叛自己,大卫内心并无怨恨,怜子之心令人动容。
除军事武功外,大卫在艺术方面有很高天赋。
大卫从小喜欢弹琴,技艺很高,扫罗曾专门请大卫弹琴驱魔。《旧约.诗篇》150首诗歌作品,绝大部分出由大卫创作。《圣经》中的大卫诗篇,文字优美,感情真挚,细腻刻画了大卫的心路历程。
《圣经》学者们公认,大卫诗篇代表了希伯来文化的重大成就,是展现希伯来信仰的重要窗口。另据耶路撒冷考古资料,考古学家们已陆续发现一些描写大卫弹琴场景的绘画作品。
当然,作为希伯来文化的核心——上帝信仰,在大卫身上体现的尤为典型。
根据希伯来文化,信守上帝、遵守契约,是犹太人最重要的道德操守。犹太人认为,上至国家、社会,下至家庭、个人,所有命运都由上帝掌握,并非自己主宰;唯有信从上帝,恪守律法,生活才能平安,未来才有方向,否则必将遭受上帝惩罚。
大卫从小虔信上帝,严守希伯来律法,除了那件和拔示巴女子有关的错事外,大卫终生都未忤逆上帝,始终遵循上帝意志行事。《撒母耳记》《列王纪》《旧约.诗篇》等文详细记录了大卫和上帝之间的心语对话,感情真挚、朴实。
据《圣经》说法,上帝的忠实仆人有三个,一是亚伯拉罕,二是摩西,三是大卫,此足以看出大卫和上帝之间的联系。
大卫一生成就卓著,有一件事是大卫人生的污点。大卫曾利用手中之权,占有赫人乌利亚之妻——拔示巴。他先用计谋让乌利亚征战,借敌人之手杀死乌利亚,然后迎娶拔示巴。
《旧约》这样解释:大卫做法引起“上帝甚为不满”,大卫为此付出重大代价:上帝治死他和拔示巴的第一个孩子,并预言大卫王朝不再持续永远!
后来大卫与拔示巴又生育一个儿子,“耶和华也喜爱他,就藉先知拿单赐他一个名字叫耶底底亚”(撒母耳记下第13节),他就是著名的以色列智慧君王——所罗门。
综合大卫的一生,尽管大卫也曾犯下过错,但这并不影响大卫在犹太人心中的形象和地位;无论文治或武功,大卫都是以色列历史上伟大的君王(与所罗门等同)。犹太族群中曾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永远的大卫、永远的所罗门,这或许可代表多数犹太人对他们两人的评价(《简明犹太民族史》,塞西尔.罗斯,1967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