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写的还是不错,其理论功底、论述的深浅、结合的大众心理的知识,综合起来感觉有内容,有思想,成体系,又能够为我所用。整本书大开,质地精良,纸张软绵,整体感觉爱不释手,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昨天读到第三章,合上书整体揣摩作者的旨意,其大概认为所有具体实践方法所对应的应该是原则的内容。这些内容虽然大家深喑,但能够彻底贯彻到生活中,引领高效能模式的极少。这些原则,不辩自明,并不深奥,又好像与生俱来的良知,稍微察觉,便会发现它一直都存在于每个人的意识当中,只是看你能否去看见并重视它。
突然想到了王阳明的一生以及他的心学。这些极其简单朴素的道理,其实不用多少笔墨描述,只要稍微有些思考力的人都能轻而易举感受到。就像良知,它是我们对某件事物、某个人、某种境遇下的第一意念感知,大都是向上向善的,不需要高师指导,不需要查书验证,简单到大多数人对此不屑。尽管其真正集聚了所有具体技能方法所体现的系统根基,能够一以贯之应对人生的不同局面,但因为过于简单,还是容易被大多数人鄙弃。宁愿花钱浪费精力去寻找那些所谓激情澎湃的成功学,也不愿意静下心来,聆听自我意念的声音。
作者强调的这些原则,均是以品德为基础,体现人的自内向外的意识走向。如在习惯方面,提到要摒弃不良习性时,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提到个人领域的成功时,提到要信守承诺。这些个人品行的具体细节,与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如出一辙。当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突然感慨,所有知识理念的背后都是对心性的揣摩、升华,直到最后的考量。越是经得起推敲、有研习价值的大家的作品,越能感受得到对人之本性解读的深刻。
这些大作,除了对人之本性的潜力挖掘之外,最大的震撼与影响应当是强调个人对境遇回应的选择权,诸如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硬是通过绝食与意念的高度控制,达到游说的目的,从而使印度人民拜托了数年的殖民统治。又如王阳明被刘谨人等陷害入狱,其并没有因身陷囹圄而放弃自我的思索,相反在狱中潜心学习周易。在不能选择的悲惨遭遇面前,做自己能够选择的对心灵的驾驭。心绪的不迷失,不沉沦,不自弃,都是对自我内在力量的重新积聚,而正是这种看不见的神奇力量,使得他一二再再而三地摆脱厄运,在这些自我历练的过程中,其所发现的心外无物,良知是应对所有问题的简单明了的答案,掀起了长期来自半个地球的对自我的正视与挖掘。
作者提到的思维方式这个概念,也像极了王阳明的意念。“自我意识与良知的天赋让我们能够自我检讨,发现有待改进的地方”,“克服情绪的掣肘”等这些细节所体现的观点,是如此相像心学。像是中西方自我研究的两部镜子,只要领会对照,发现原来引领我们走向高效、幸福,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竟然真的都是来自于自我意识。如此相像。我对此发现,所有人类的知识,不分国界,都是对人本性的解读与研究。
所有关乎人类的成败荣辱,也大都是人自我意念驱动的结果,所有外在只是一定层面的场景。任何时候,任何境况,人都有选择的权利。面对鲜花掌声,可以选择骄傲放纵,也可以选择继续谦虚努力。面对糟糕场面,可以选择自暴自弃,也可以选择整合自我意念,积极回应。因为意念存在于自我,故选择回应的权利,谁都无法掠夺。它真诚的伴随你的整个生命,真正意义上的与你“生死与共”。
因此,像是顿悟了一样,突然发现,原来越是深刻、能够学习致用、统领全局的准则越是简单,简单到大多数人宁愿相信这是一句说了等于没说的废话,以至于大多数人终归一生与卓越二字无关。
大道至简,像珍惜时间、积累这些极为朴素的概念,竟真的是个人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在时间的长河中,日日积累自我的技能,方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冰冻非一日之寒,那些所谓的看似精彩绝伦的励志演讲、速成技巧、一夜暴富的鼓吹,都只是以赚取腰包为目的向你赤裸裸的索取。你为此失去的不仅仅是金钱,更为重要的是永不再返回的时间,以及宝贵无比的注意力。那些看似被影响的感受,在第二天便无从寻找,替代的是无所适从的焦虑。
看清一些事,明白一些理,才发现越是繁杂多变的物质时代,越需要保持大道至简的理念。一切本真的东西,都是简单并可终身循环使用。抓住了生命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才不会在日趋功利的今天迷失方向。看透了,理解了,然后花下余生的时间去践行,不纠结,不焦虑,便能笃定与从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