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假实习的时候,在实习的公司,看到企业文化的时候,有一条:知行合一。我当时不是很懂这句话的意思,就找了一些关于“知行合一”的书籍读,于是发现了这本书。
该书的主要思想观点如下。
王阳明心学的最根本的思想: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书中的主要观点:
> 心即理
王阳明说:我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我心上,就是“心即理”。
>事上练
任何一件事靠你一个独坐想象,无论想的如何滴水不漏,都于事无补。必须到事上去磨炼。
>知行合一
知与行是合一的。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二者是一回事。知行合一实际上是心学“心即理”和“事上练”的延伸:天理既然都在我心中,那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去实践来验证教我心中的天理,而不是去外面再去寻找天理。
>致良知
用良知去为人处世。
如何做到“致良知”?
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
强大内心的终极武器
1,我是自己的主人
2,只俯首于自己的心。实际上是要求人们藐视权威、追求自由,崇尚独立人格。
如何对付恶?
人生在世,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如何对付恶?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凡事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要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并修正,就能让对方也改邪归正,符合自己良知的要求。和恶人打交道只需记住一条:试图改变他的恶性,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尽量不要揭发他的恶性。王阳明主张进取,用你高尚的道德和完美的智慧来不停的暗示他:不要以为我好欺负,我只是不跟你一般见识。
获得幸福的方法:不要和外物对立
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的善恶都是你强加给它的。
例如:你想赏花,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恶的。
人为什么常常感到不幸福?
王阳明说:“表面上看是因为我们的身体总是受到束缚,精神也不能自主,我们受到了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实际上,我们之所以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是因为我们和外物产生了对立。我们之所以和外物产生对立,是因为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外物,于是,就有了是非好恶之情。当我们队外物有了是非好恶之情,就是给外物贴上是非好恶的标签。一旦你给它们贴上标签,它们就有了生命,反过来干扰你。也就是说,我们被客观条件所限制,全是我们自己搞出来的。”
想要获得幸福,只要不和外物对立就可以了。不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外物,让外物按照它们自己的规律去发展。
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例如:你想吃某个食物,要吃的“心”属于“意动”,是“知”,知是行之始;而你吃的东西是什么味道,放到嘴里后才知道,这就是“行是知之成”
知行合一的修炼方法
一、格物致知
通过在事上正念头而实现良知。
二、心外无理
我们要好好地关注自己的良知,当我们去做事情时,良知会自动自发地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心上用功。
三、万物一体
万物一体,是因为我们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物依我们的心而存在。没有天地万物,我们的心也就不存在了。
四、心外无物
例如,我们看花时,花在你没看之前就存在,你看见的花其实是映射到我们心中的花,而不是实物的花,它映射到我们心中时就已是我们心的一部分。所以,它不在我们的心外。
五、心外无事
你意识到的事和做的事,都是心主使你做的,如果你的心不动,就没有任何事。
这篇读书笔记,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整理写的。加深了我对“知行合一”的理解。实习期间,我也发现了相关的问题。身边的大多数人,也包括我自己,想的太多,做的太少。想做一件事,刚开始做的时候,干劲十足,过了几天,就有点懒惰了,开始找各种理由不去按计划做事了,一个月之后,差不多就放弃了。然后开始继续“虎头蛇尾”的干下一件事,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例如,大学考四六级,谈恋爱追Ta ..........
我想,这大概就是“道理我都懂,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吧。
我挺赞同王阳明关于获得幸福的方法。现在的社会,戾气太重,物欲横流。人们被各种消费主义文化洗脑,被各种私欲遮蔽了内心,导致人们心里压力太重了,各种不开心。
这就是我为什么写《寻心记》系列文章的原因,我想通过书籍和旅行来深入了解我自己的内心,了解社会,了解世界,读万卷书来和古今名人对话,体验作者的人生经历;行万里路来和不同的人交流,开拓视野,丰富见识。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你,愿意陪我一起,踏上寻找真实的自我的征途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