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个大一女生的求助帖走红网络,她希望母亲给自己每月4500元的生活费,但却遭到了母亲的拒绝。她觉得自己很委屈,认为一个月2000元的生活费根本不够花。
进入九月,全国各地的大学陆续开学,进入新学校的大一新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和疑问。其中困扰着很多同学和家长的一大难题就是“上学生活费应该带多少?”。根据挖财记账发布的《2019大学生消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大学生月均生活费超过2000元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和杭州。而帖子中的女生提到,自己在新一线城市上学,学费(含住宿)3万余元,根据报告换算可以得出月均生活费在2000元左右便可支付正常开销。但她提到,自己目前只有2000元生活费,想要母亲提高到4500元,不然“根本不够花”。
其实,“够不够花”取决于自己的消费计划与实际可支配生活费之间的关系,新闻中提到,女生觉得自己作为女孩子,就是花的钱比较多。她列举了一些自己计划购买的物品,包括护肤品、新衣服等。她坦言“我觉得我妈给的生活费太少了”
大学本是教育的延伸。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她需要如此多的金钱投资在和学习看上去没有关系的地方呢?笔者认为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新晋大学生离开传统教育约束的“放纵”。义务教育阶段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专注度,往往在各个方面对学生加以限制。从衣着,装扮到交友,几乎方方面面都存在着隐藏个性的信号。到了大学,“小鲜肉”们第一次尝到了自由的滋味,长期的个性压制产生了快速反弹,有些新生无法控制住这种“自由”,开始利用各种形式来补偿自己这些年来的压抑。最常见的就是“买买买”,用充足的物质满足自己的欲望。
但是高消费的背后,是不成熟的金钱管理能力和预算规划能力的显现,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们的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社交圈子扩展形成的新鲜感冲击,让很多新生增长了攀比的情绪。女生的求助中提到“同宿舍的我感觉她们都挺有钱的,用的也都是好的,为什么妈妈偏偏就不给我呢”。大学这个平台让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融入到一个圈子里,衣着光鲜亮丽,出手一掷千金的豪迈会让很多同学产生强烈的羡慕情绪,再结合与自身的对比,很快便会演化为攀比的不良情绪,也就间接导致了乱消费、想要提高生活费的结果。如何自我疏解攀比情绪中的“不甘心”也成为了一众大学生要独自面对的难题。
诚然,每个人的家庭情况不同,对于生活费的承受能力也不同。但笔者认为,作为大学生应该有理性思考和消费的能力,凡事应做到量力而为,明确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哪怕是因为真的需要进行消费,也要尽可能利用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带着埋怨的情绪将对家长的不满诉诸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