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上书店》
书封面上的一句话使我产生了读这本书的想法——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是的,无人一孤岛,一书一世界。
读了几章,有一个片段吸引了我——书店里,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一边留心着收银台,一边在读爱丽丝门罗的最新短篇小说集。“噢,这书如何?”阿米莉娅问。阿米莉娅很喜欢门罗,可除了度假,她很少有时间读自家出版社书目以外的书。“这是学校的作业。”那个女孩回答,似乎这就回答了问题。
读到这里,我似乎看见了几年前的自己,坐在教室里咒骂着万恶的高考制度,这种应试教育使我失去了自由,是我失去了想象力和选择的机会。那时我背着语文的附加题,把那十几本必考的名著翻来覆去的看,背着冗长的答案,其实一直也是很不解的。在我看来,读书需要遵从自己的爱好,看着不感兴趣的书籍简直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和精神的折磨。我所认为的读书,是看着自己喜欢的书,在一个休闲的时间段中品着香茗,闻着书上淡淡的油墨香气,仿佛自己的灵魂在飞舞,沾染着香气。而不是在一个闷热的小教室里背着刘姥姥三次进大观园的过程,简述林黛玉香消玉损……
我自以为自己是一个爱书的人,虽不至于茶饭不思,但是也是把自己的眼睛看成了近视。所以当我的父亲告诉我,说我小时候他和我妈妈为我制定读书计划,只有读完一小时才能出去玩时,我是不敢相信的。我印象中的自己是主动型而不是强制型。
现在上了大学我明白强制的读书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这种强制可能是外部加上的,也可能是自律。大学的时间很松散,我的课算是我所知道的同学中最多的了,剩下的时间我可能会在开着暖气的宿舍里看着短视频或者小说,不动脑子不费力,这是我对休闲的新定义。没有人约束的时间是散漫的,没有自己规划的时间是无效的。大学期间我很少再看那些有意义的书了,高三期间一直想看的“闲书”现在的吸引力也降低了。被专业书和抖音包围,像水蛭一样吸食了所有剩余时间。
看到读书打卡的这个活动我不由心动,这是一个让我再一次强制读书的机会。小时候的经历和如今的对比告诉我,可能某些阶段的强制才能诱发之后的自发。于此我想到了央视主持人董卿。中国诗词大会上她口吐莲花,谈吐之间是优雅与涵养。而这种深入骨髓的气质来自于她童年的读书经历。如果一个人没有强迫自己多背古诗,那么他对于古诗的理解能力也会受到限制。只有强制的输入才能自主的输出。
这本书里的人像极了大多数人,希望我现在的强制的自律能让我充分利用时间,让我的大学充满书的气息,让智慧填充大脑。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读书,这句话原来不是病句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