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曹氏一门,家族自有谱可写,溯至明朝。当年氏族常居应天府,后因历史背景原因,分为两脉,一脉仍居应天府,一脉居永昌。历史更迭,家族门风不减,逢农历双节便是祭祖扫墓之日。何为扫墓?扫墓早在秦代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而祭祖则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故需祭祖。
曹氏祭祖乃祭衣冠冢一座,世代未变。对于祭祀衣冠冢渊源何起,我做了些浅浅考研,特此记录,以正视听。
帝王的墓叫陵,如北京的十三陵,那儿埋了明朝十三个皇帝。东陵,西陵是大清皇帝的坟墓。皇陵一般依山而建,气势宏伟,占地面积广大。还有一些远古时代的帝王被后人祭祀,后人根据传说,在他们死亡的地方盖庙纪念,这种庙也叫陵,如黄帝陵,炎帝陵,那儿不一定真有炎黄二帝的尸体。河南周口还有一个叫什么“太昊陵”的,就是这样的庙。
王候将相的墓叫冢,凡是有官职的人死后,埋藏他们的地方都可以叫冢。内蒙古自治区的青冢是埋藏王昭君的地方,而且很多地方都有青冢,都是衣冠冢。
平民百姓的就叫坟墓。知识分子的,或有一定知名度的,不是当官的,特指墓 。奴隶,农民,下层人民的,特指坟。
有两位特殊。他们是孔子和关羽,一个是文圣人,一个是武圣人,圣人的坟墓叫林。
那么,古人为何会做衣冠冢?因为生前出现变故,死后不一定留下尸体,用他们生前拥有的衣冠代为下葬。
清入关建立清朝后,为树威严,制定了两个苛刻的规矩,一为剃发;二为易服,官员是必须将官服换成特定的朝服的,百姓家中不但不能再穿明朝服饰,就是收藏一件两件都是不允许的。若祖上在明朝为官过,品阶再低,但官服必定是给子孙后代流传的,作为纪念。
清朝初年(顺治),若发现百姓家私藏明制官服,或充军、或发配、或死刑或为奴,属于重罪。百姓若要保命,同时又不能把祖宗留下的官服抛弃,无奈,只能寻一个避人之地把祖宗官服埋葬,等哪一日不再是清朝天下,再把祖宗官服拿出来。于是,衣冠冢一座又一座。
我国近现代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发掘出了大量古墓,其中很大部分墓穴内没有尸骨,只有官服一件,而且墓穴年代大多为明代。明朝开国皇帝的祖宗陵墓中就是衣冠冢。
光阴荏苒,岁月无恙。
当年埋葬官服的后代还在,衣冠冢也还在。若不是清朝初年这苛责的制度规定,或许早已不知家族历史。如今,家族祭祀这衣冠冢是偶然还是必然已无法说明,这就是历史。
《葬书》说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衣冠冢内没有真正的遗骸,但是若能够选择风水好的地方,依然很重要。衣冠冢能够吸引逝者的灵魂进入墓内安息,所以世代祭祖依然特别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