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通信产业的底层技术,5G的具体使用场景还在探索中,如今5G正式商用在即,而在商用领域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或开发出快速普及的应用还面临巨大的压力。运营商的暧昧态度、逐渐高筑的贸易壁垒、辐射等社会舆论都让5G落地的速度不断放缓。在光明前景和现实阻力的双向驱动下,5G的落地还是一个需要多方博弈的未知结论。
Enjoy!
本文转载自 钛媒体
文 | 五矩
2013年底,工信部正式发放4G牌照,身处5G爆发前夜的我们回首5年前,情形似乎如出一辙:新闻报道铺天盖地,街边广告牌也打出醒目标语,连换手机的老大爷都在问柜台“这手机支不支持5G?”
与4G时代相比,面对高带宽低时延,3秒下载一部大片的超速体验,大多数消费者还是保持积极探索的心态,但伴随着4G兴盛起来的互联网,也放大了不少专家呼吁理性看待5G的声音与报道。
截图来自《新科学家》杂志
作为通信产业的底层技术,有人总结前4代技术发展趋势,并得出无线通信产业逢单必败的规律,这成为5G商用前这场大讨论的侧面写照。
通信技术普及前究竟在等什么?商业完善?国家政策?还是国内少有媒体提及的致癌辐射研究?
**无线通讯 逢单“必”败吗? **
通讯产业的基本规律是每10年就会迎来一次变革,每一次的技术变革都加深了信息传递的复杂性,从而影响了我们每一代手机的变化。
图片来自网络
1G时代,人们第一次能够通过大哥大进行声音信号模拟传输,同时确立了蜂窝移动网络的组网结构。
2G时代,科学家们成功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文字得以通过短信的形式在手机之间相互传递。
3G时代,无线网络带宽第一次得到加强,在线网页和音乐传输得到普及,很多老用户还记得自己手机上的信号显示以H(3G)/E(2.5G)/G(2G)等字母区分。
4G时代,在更大带宽的加持下,声音、画面和文字三位一体得以同时传输,沟通随时随地。捧红了一大批互联网APP。
5G时代,吴军博士认为并不只是物与物的“物联网”,而是所有东西的联网。保守预计全球会有500到上万亿的设备接入互联网,相比现在50亿的设备打了1-2个量级。
看似每10年一次的常规升级,但在中国逢单必败有着其历史原因。
1987年11月,广东建成900MHz模拟移动通信网,开启了手机在中国的时代,1G时代伴随“大哥大”的短暂辉煌,模拟手机被新一代数字手机取代。
从1993年开始组2G网后,三大运营商的安稳日子长达16年。然而2009年我国正式商用3G时,距离1999年全球第一张3G牌照发放已经晚了整整10年。在3G下发牌照不久后的2013年底,我们已开始拥抱4G。
1G时代的尾声匆匆结束,3G技术在中国从商用到换代一共才坚守了5年。期间,用户体量最大的中国移动斥资2000亿“主动”背锅TD-CDMA技术成为信号质量重灾区,同样令大众产生了3G不给力的印象。
反观韩国新加坡挪威荷兰等一众亚欧国家,则完全没有逢单必败的说法,每代技术都顺利平滑地完成过渡。事实证明,通信技术逢单必败并非通信产业的普遍规律,只是我国特有的国情。
吸取4G “翻车”之鉴
除了移动通信技术的历史教训外,不少公司对于产业风口的把握也同样翻过车。
4G牌照正式发放之后,和大多数科技门户一样,网易科技频道同样推出了名为“4G来了”的专题,预测进入4G时代后新兴应用将包含新闻回传、智能交通、车联网、智能安防以及智能家居5项产业。
今天回过头再来验证发现,无论是从投资风口还是普及程度,当初构想的众多智慧解决方案,如今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最先凉掉的竟是呼声最高的智能家居、智能穿戴以及虚拟现实。
说来也怪,3G发展初期运营商主推视频通话未果,反倒只有QQ在手机上继续发扬光大。到了4G时代,LBS,SOLOMO,O2O等名词先后被发明,电商、外卖、共享出行方兴未艾,似乎又是另一种对“逢单必败”的阐释。
5G正式商用在即,下一个杀手级应用到底会出现在哪里?
在中国移动5G宣传片中出现了多达十几种使用情景,包括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设备点检、全景直播、远程教育,以及8K视频、智能安保、智慧医疗、自动驾驶、无人机等,看似热闹,但都没有找到可行的投资回报模式。
《新科学家》杂志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做《通话在未来》(Phoning in The Future),文章的核心观点指出:就目前来看,5G能发挥作用的主要阵地,在商用领域,不在民用。也就是说,5G离普通人的生活,其实还很远。
2018年,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在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表示,“5G和4G相比,就是高性能、低延迟与高连接等,其他的是感觉不出来的。过去几年,外界把5G神化了。”言语中透出了高射炮打蚊子的寓意。
徐直军同时表示大多数消费者不会注意到新技术的好处,运营商也将很难从中赚钱。《新科学家》杂志在3月的专栏文章中同样指出:4G完全可以满足普通用户的日常需求,没必要花钱去买5G服务。
5G的等待
缺少杀手级应用之外,似乎连运营商也不建议现在就入手5G手机。中国移动公众号在3月发表了一篇文章就叫《5G手机到底什么时候买最合适?》,文章中建议2019年不建议购买,2020年可以考虑购买,2021-2022年才是购买5G手机的好时机。
首先是5G标准。18年6月首个5G标准公布后,18年底3GPP宣布整体进度延后3个月(R15 Late drop,R16顺延),虽然并不影响各国首次组网进度,但会涉及到车联网、5G卫星接入、本地网支持、终端位置服务等多个场景议题完善,以及网络安全和应用拓展细则,从而对5G网络的总体部署进度产生影响。
第二项面临的问题便是消费者是否买账。羊毛出在羊身上,当下5G终端和资费如此高昂的情况下,难以打动大众消费者买单。
以美国运营商AT&T的报价为例,每个月的资费套餐要70美元,将近500块人民币,还有15G的流量限制。4G不仅不限流量,每个月也只要几十块钱。率先实现商用的韩国5G资费标准,同样收人民币300+到500+不等。
和国外不同的是,国内运营商有可能加快5G降费的速度,这来自于市场和政策的双向推动。
而5G终端方面,三星Galaxy S10 5G正式开售价为1,390,000韩元(合人民币8000+),锚定下旗舰机型售价。下半年支持5G的机型还包括华为Mate系列,三星Note系列,小米Mix 3 5G以及OPPO reno等,恰逢折叠屏元年,外界普遍预测5G手机均价会高于4000+人民币。
OPPO Reno售价899欧,约合人民币6748
5G能否快速普以及普及的关键环节,仍然在运营商。
5G基站目前最大缺点在于覆盖面积比4G小,因此对基础设施和硬件要求更高。
根据统计,从2013年到2020年期间,中国的三大运营商在4G网络上的投入,估计要达到1170亿美金,而5G上的投入预计要比4G增加48%,将近达到1800亿美元。
截至2017年末,中国移动全国4G基站187万个,覆盖全国99%的人口。中国联通、中国电信4G基站总数同期分别为85万个、117万个,加上其他配套设施费用,三大运营商在4G网络上的建设至少在8000亿规模。
这些都让运营商一时难以放弃4G拥抱5G。也难怪在一次采访中,相关运营商人士表示“三大运营商面对5G建设态度暧昧,期待新技术的应用,同时担忧力不从心。怕被竞争对手赶超,同时投资压力太大,4G成本还没收回。”
一方面要盈利,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国家信息基础建设。运营商盈利空间越来越小。
除此之外,在全球范围内逐渐高筑的贸易壁垒,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5G的发展。
南京世域天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郭正标表示,“华为是目前全球唯一可提供完整5G通信服务的供应商。”五眼联盟把华为排除在5G招标之外导致成本激增,建网速度也势必会放缓。
**长路漫漫,5G或遭到舆论压力 **
5G组网在中国还有一个可能面临的最大社会挑战——辐射。
《新科学家》在文章中提到,研究表明,5G辐射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损害,比如引发癌症、损伤眼睛、对免疫系统产生威胁,同时,它还会损害动植物的健康,甚至还会破坏大气层。
5G基站的发射 “射频辐射”,这种辐射被世卫组织中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归类为潜在2B致癌原。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FDA一项斥资2500万美元,耗时10年的研究报告指出,把一只雄性老鼠每天在这种辐射里暴露9个小时,连续两年,这只老鼠的大脑和心脏里就长出了罕见的肿瘤,连DNA都出现了损伤。
另一项研究表明,5G毫米波辐射对眼睛和免疫系统都会带来损伤,金泽医科大学医学研究所的一项实验表明,60千兆赫的毫米波天线会对兔子的眼睛造成热损伤,这就是一个医学上的证明。
5G辐射对植物同样会产生影响。2010年的研究表明,暴露在5G辐射环境下的白杨幼苗的叶片,出现了坏死的症状;亚美尼亚的另一项研究表明,低强度毫米波损害了小麦幼苗细胞的应激反应,这会影响小麦幼苗的正常生长,也就是说,5G辐射可能会污染人类的食物源。
在科学家试图证明射频辐射的有害性时,也有研究机构给出了反面证据。
同样在2010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进行了一项名为Interphone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试图研究成年人使用移动电话是否与头部、颈部癌症有关联性。这项研究涉及2708名神经胶质瘤患者和7658名脑膜瘤患者,以及7658名对照组。
结果表明,使用移动电话10年以上者也没有发现罹患胶质瘤和脑膜瘤的风险增加。
2011年4月,获得2011年度普利策非小说奖的印裔肿瘤学家悉达多·慕克吉在他的获奖作品中也提到,近20年来,几乎没有证据证明脑肿瘤的发生与手机使用相关。
比如前面提到的FDA实验中,使用的辐射剂量是日常生活的50倍以上。根据目前的实验证据表明,目前手机的辐射值对于公众的安全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
FDA器械和放射健康中心主任杰Jeffrey Shuren写道,“即使绝大部分成年人每天频繁使用手机,我们也没有看到脑瘤等病例的增加。”
因此,5G建设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基站射频甚至手机是否存在致癌辐射,经过数年研究依旧难以定论,这就让运营商在说服公众接受某些地区基站建设时会面临层层阻碍。
今年3月就曾曝出过,芬兰部分居民因担心5G基站的电磁辐射而在尝试阻止5G基站的扩张,并得到当地2300多名居民的支持,理由正是5G基站的电磁辐射。
他们认为5G基站的密度要高于目前的4G基站,居民更容易因此而暴露在潜在的危险电磁辐射中,进而威胁人体健康。
**总结 **
驱动万物互联的新一代通信技术,有着丰富但还未得以验证过的商业前景,但即便这是一场正在发生的互联网革命,它也将会以缓慢的速度逐渐成型,我们预计将会远低于4G建网的速度。
慢趋势下的5G组网将会面临较大成本压力,多数消费者短期不会为了8k直播或者VR支付每月动辄四五百元话费。因此5G需要在商用领域快速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或者开发出杀手级应用。
同时,功耗更大的5G技术同样面临着“辐射致癌”等社会舆论,并有可能演化成下一场关于辐射的社会大讨论,从而放缓5G网络铺设的进度。
在光明前景与现实阻力的双向驱使下,5G能否顺利承担起下一个10年的通信基础,从而在中国实现“3G跟跑,4G并跑,5G领跑”的伟大超越,还是一个需要多方博弈的未知结论。中国、芬兰、日本等国家已经开始着手6G研发,但愿5G不会重蹈逢单必败的覆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