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我的生活也像是被摁下了暂停键,出不去的日子里,我们开始自我折腾。
我一直有书写的习惯。2013年以前,主要是靠纸笔,2013年夏天,我有了这台笔记本电脑,就开始用电脑敲一些文字。写在纸上的文字,我后来很少再去看,不好携带,内容也难以检索。我最近把存在电脑里的文章整理了一遍,主要是脱敏处理。估算了一下字数,近30万。
那些文字,刚开始在各个平台上,新浪博客、为知笔记、Cmd Markdown等等,现在挪到一个地方了。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有的情绪高亢,有的平和安静;有的快乐兴奋,有的压抑愤怒。但无一例外,让我再次读来感觉「还行」的文章,都是多描写、叙述的,文字简洁准确。那些让我觉得极其糟糕的文章,既没有描述一个事物,也没表达一个观点,多是在堆砌心里的情绪。前种类型的文章,现在我一看,还能知道当时的情形。后种类型的,现在看了,基本不知所云。那些曾让我的心灵世界翻江倒海的情绪,就这样遗失了。这两种文章,均匀散布在各个时间段。似乎生活阅历、阅读量的增加,改变的只是文章的内容、类型。
那些文字,风格有个明显的临界点,2017年。当时我注册了公众号,写作的主战场也转移到这里,这带来的主要变化是,我在写作的时候,就清楚地意识到这些文章的阅读对象改变了。所以,从这往后的文章更注重叙事,阅读体验也好很多。2017年留下的文章,多是记录心里的感觉,一些回忆,发挥了抒发情绪的作用。但这次整理的时候,经常会读到一些闪光的句子,那些透露着青春气息、满身轻盈的点,是如今的我无论如何写不出来的。
回顾这些文字,我禁不住去想生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那个小学六年级坐在窗边走神的我,那个初一时五点钟早起和同学一起锻炼身体的我,那个高中早饭后总要去操场溜达一圈的我,那个在大学总犯迷糊的我,有预见到未来的我是这个样子吗?似乎每个阶段的我都不知如何去生活。
如果不是这些关于生活的记录,我可能不会再想起那些时间是怎么溜走的。而除了记录,关于生活,我能做的依然不多。
2020年的夏天马上就要来了,工作也快满4年了。4年,足够一个人读完大学了。毕业前夕,面对未来生活工作的不确定,我心里是有一些恐惧,也含着一些希望、期待。是这些希望给了我勇气,让我可以孤身上路。这次疫情突然提醒了我,对未来的生活还有哪些期待?
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的。
前阵子武汉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临近毕业,在网上发出了一封迷茫求助信。高晓松和罗永浩都写了回信。我觉得罗永浩的写得很好,建议大家读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