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
——[日] 北原白秋
大海发出暖人的欢笑,
红花开在夕阳下的窗轩。
采撷一朵蔷薇,
增添一缕忧伤。
那传入耳廓的
是远市的喧腾,还是波涛的震响?
是逝去了的昨天,还是今日淡淡的惆怅?
大海发出暖人的欢笑,
蓦然忆起,在这样的黄昏,
你摆动着银白的罗衫,
温情地采来束束鲜花。
呵,红色的南极星低下,
思我的恋人哟,
你可在倾听我馨吐心声?
武继平 沈治鸣译
读诗记:
夕阳西下,海浪声声,无论怎样这都是一幅唯美的画面。但是人就是这么矫情,越是美景当前,越是爱追忆往昔。一抹迎着红光的晚霞,一片吹落到脚边的落叶,都是抓取回忆的最佳借口,我们给这种习惯取了个诗意盎然的名字:触景生情。
其实人是一种害怕孤单的动物,不是吗?我们总是不自觉地进入一种表演状态,有时甚至是无意识的。
清晨起床,看见阳光照在地板,我们会表演“阳光普照,生活真是充满了希望,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呢!”;情人节晚上,收到恋人送的花束,吃着精心准备的爱情晚餐,我们会表演“这么美的花,这么有情调的晚餐,我真的是幸福呢!”;大雨过后,看到花园里一地飘零的花瓣,我们会表演“生命真是脆弱啊”......无时无刻,我们都在被大事小事感动、烦恼、快乐、痛苦,我们在这些情境里表演着对此情此景的理解。
我所说的表演更倾向于是中性的,其实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反应,但因为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不同,所以就像演员因为角色不同、理解不同,所呈现的表演也会不同。
幸福的事情不止发生一次,不幸的事情亦是。为什么我们在经历无数次幸福或者痛苦之后,仍会对下一次充满新鲜的反应?因为大多数人是害怕孤单的,不想孤身一人面对,幸福需要分享,痛苦需要分担,表演会得到关注和陪伴。即使是自己独自一人,表演能让自己得到自己的反馈,就不用面对孤单。表演就是表达,是一种宣泄和求关注。
而那些已经学会、懂得独处的人,那些参悟的人生悲喜的人,基本上波澜不惊、不大悲大喜,更多是的平静。他们并不是对生活没有触感,可能比其他人更加敏感,但他们的方式是吸收、内化,不需要通过分享和分担来显示生命的意义,他们会交流,但不会去表演。
不知不觉写了一些看似废话的文字,也似乎和这首诗没有必然联系。但是,文学的意义不就是这样吗?引发你的思考,有关无关,至于我自己相关,我们再不需要更多的“阅读理解”了,不是吗?
2019-6-29
北原白秋(1885~1942)
原名隆吉。曾在早稻田大学学英文。1906年参加明星社,不久退出,1908年创立牧羊会。翌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邪宗门》,因此扬名。后又陆续出诗集《回忆》、《水墨集》等。还有歌集《云母集》、《雀卵》、《白南风》等。也写有不少童谣。其诗歌中抒情的和象征的风格,在日本诗坛较有影响。曾先后创刊文艺杂志《ARS》和短歌杂志《多磨》。后刊有《白秋全集》18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