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审视自己的过往,人生就像一场持久的马拉松,不在于你的速度,而在于你的坚持。
从小孩子到上学,我们都在不停的学习,从走路到跑,从a…o…e的拼音,从一张白纸到生出自己的想法,我们都在给自己的人生不断的做加法。
我们在父母的要求下完成自己衣食住行、作业的事情。那时不晓得学习为何物,只晓得开心,学习听不明白就盯着窗外呆呆看一节课,一次两次n次,于是老师放弃了,再过一段时间,家长也晓得你不是学习那块料,我们于是更加厌学,父母觉得小,出去工作啥也干不了。
于是内在冲突好像就自然发生了,那就拼命玩,你的一句没钱花了,父母骑着自行车,顶着大太阳,给你送来他的辛苦一天成果,然后再走的时候还要叮嘱你:要吃饱穿暖,对你的殷殷期盼的好好学习眼神,想说点什么,张张嘴,就回去了。
你每次的出门上学,都会交代你要吃饱穿暖,去学校好好学习,每一次的叮嘱,就换来了一份一般的成绩,于是一次沉默,两次沉默以后,他心里就定义你就那样了。
在某一次你再夸下海口说:你要做成什么时候的时候,爸爸就会说你肯定不行,行了就不会想起你现在的样子,于是我们像受了惊吓猫一样,过渡反应,反击我还好呀,又又不是最最后一名,不照样毕业,出了学校照样有个好的工作,也可以轻轻松松的买车买房。
毕业以后我们的工作是怎么来的?是不是托关系找的?我们干了几天以后就感觉太累了,吃吃的不行,睡睡的不行这饭都咽不下去,于是我们就对父母又是一顿输出,父亲母亲他们还是不忍心说,你就说还小,你还得锻炼锻炼,坚持坚持,怎么样怎么样,要掌握一门技术还是不停鼓励你,心里还是对你抱有期望。
其实到了社会的大染缸里,我们才明白很多事情,在学校想的事情没有发生,也没有奇迹。看到很多种现象,会说话人情世故的升迁,会办事的怎么样,经常在后面嚼舌根子,怎么样形形色色的人。一下到了这样的环境,就像你的石子丢入一个湖面,你一样会感到手足无措、愤恨自己,当初为啥不能努力学习,导致现在没有选择可选。
心里的烦恼和郁闷之处,无处诉说,想想自己当初年少的时候…撒气说的话,说自己的爸,你是怎么忍受每个月就花了这么多点钱,而且还辛辛苦苦干了这么多年,还一点钱没攒到的,说到这儿我的眼角就有点湿润了,当时是怎么说出这样的话的,太不是…他该是多么伤心。
听到一句话于是我就开始自己学习成长之路,万事由心起,心不乱,则不烦。你所有遇到事情,都不是第一次发生,都能在书里找到答案,如果没有,那就在下一本。
翻开好多年没摸过书,《终身成长》人的思维模式可以分成两种,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
前者认为成事不靠天赋,只要努力,早晚都能到达;后者特别相信天赋的力量,认为人擅长就是擅长,不擅长学起来也学不会。
于是接受了自己的平凡,自己只是芸芸众生的一员,不再会为别人的评判为中心,称赞而动心,我们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
看过一些书,经历过一些事情,然后我才想到要做什么样的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使命,
以前想的是房子车子很多钱,要用外外来的这些东西来彰显自己,
现在想的有空的时候多看两本书,
看看是同样的时间,别人是怎样用同样时间过不一样的生活,
然后有闲多看看世界美丽的风景,把握时间就是把握生命。
我们一切的追求,归因都是在求,求就得用力,使劲得到了就会开心,开心持续一个礼拜就没了,就像你没买房子之前,想着东西买了房子以后就可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你买完了一个月以后,这种感觉就会消散,于是我们就不得给自己再造一个目标,我们就像老鼠赛在赛跑的陷阱。在循环往复中不得不前行。
很难有时间来跳出来,审视自己的内心,观察自己的念头和行动,我们要以终为始,重新出发,把握住现在。不再回馈过去,不再畅想未来一切都刚刚好。
生活就好比是一双鞋子,是否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如果鞋子尺寸不对,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换下来;如果鞋子里渗进了沙子,就应该及时抖落。否则,外观再精致漂亮,它也不能伴随你顺利地走完长长的充满未知的旅途。
就像《瓦尔登湖》梭罗一样一个人,一片湖,一座木屋,一程坚守,创造了一个不可复制的精神世界的传奇。我们或许不能够像梭罗一样将生命的诗意与浪漫发挥到极致,却可以在行色匆匆中始终秉持这样的信念: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然后执着而心无旁骛地在这条路上且行且歌地走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