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晚9点,摩拜股东大会投票决定以27亿美金“卖身”美团。这27亿美金包括16亿美元的现金,加11亿美元的美团点评股票。
收购后,摩拜创始团队暂时未动,王晓峰继续担任CEO, 胡玮炜继续担任总裁,夏一平继续担任CTO,只是增加了一个董事长——王兴。未来,创始团队会不会出局不好说。
而摩拜的其他人呢?据悉,从2017年年底开始,摩拜已有多名高管相继离职,加入区块链创业了。
一、马化腾为什么要促成这事儿?
美团拿下摩拜,幕后促成者是马化腾。
腾讯占有摩拜20%的股份,作为最大机构股东的腾讯,具备否决权。
事实上,在美团收购之前,滴滴联手软银,有意拿下摩拜,但腾讯否决了滴滴的方案,没有否决权的摩拜管理团队只能选择接受。
ofo前段时间终于获得阿里领投的8.6亿美元的融资,归于阿里大家族。掌控ofo的劲敌——摩拜,以抗衡阿里大家族,是马化腾的战略之选。
对决马云,是马化腾看重摩拜的一个战略考虑,而另外一个现实原因是:钱啊!
想想去年马化腾和朱啸虎(ofo前金主)“数据说明一切,1年后看”的朋友圈论战。
2017年6月19日下午三点,ofo投资人朱啸虎在朋友圈转了一篇今日头条文章“艾瑞:ofo活跃用户、用户增速远甩摩拜 稳居第一”。该文章声称,ofo活跃用户数远超摩拜达434万,活跃用户增速为摩拜的6.5倍。
朱啸虎分享点评“街头实际数量感觉一致”。17分钟之后,马化腾迅速随即回怼:天天可看实时数据,从微信支付看摩拜胜出,勿因投资而歪曲事实。二人你来我往的撕到从下午3:25到5:57分。
具体看图说话:
当时,ofo还没有花落阿里,马化腾怼朱啸虎,纯粹是两个投资客在各自心疼钱:
2016年10月,腾讯参与摩拜的C轮5500万美元融资;2017年1月和6月分别领投摩拜D轮(2亿美元)和E轮(6亿美元)融资。
小马哥对摩拜投入的不是爱,而是真金白银啊。摩拜不只是对弈的棋子之一,也是资本套现的项目之一。摩拜本身也是微信重要的高支付入口。
二、王兴为什么会听马化腾的话?
资本界都是人精。马化腾想撮合,首先得王兴自己有意愿。
王兴在饭否上发文回应收购的事:“摩拜是少有的中国原创,是难得的有设计感的品牌,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将和美团一起开创更辉煌的未来。”
这样的官话,听听就好。王兴收购摩拜,也是因为:钱啊!
1、王兴一直想分一大口出行蛋糕。
之前和滴滴斗过网约车,现在争共享单车,自然而然的事。滴滴外卖,美团打车,火拼得不亚于二马之争。
2、没有无缘无故的联姻。
王兴除了美团的掌门人之外还有一个投资人身份。早在2016年,王兴就以个人名义参与摩拜C轮与C+轮共计超1亿美元的融资。
有了这个基础,才有了所谓美团比滴滴更为摩拜团队所接受的说法。
3、王兴恨阿里。
王兴和与阿里翻脸过,敌人的敌人成为朋友。阿里收了美团的对手饿了吗,不是王兴恨阿里的根源。
王兴很阿里是因为阿里投资美团的往事。2011年,美团当时在团购市场没有任何声色,为了扭转局面,王兴亲自6次拜访阿里高管,力邀投资美团。阿里最终抛弃窝窝团、停掉口碑网,拿出5000万美元大力投资扶持美团。后来,美团经历了C轮、D轮融资,阿里行使优先权,进行跟投。但美团觉得自己并没有接受到阿里多少资源扶持,抱其他资本来制衡阿里。直到2015年底,红杉资本撮合腾讯系的大众点评与美团合并,阿里火了!阿里一面复活口碑网、还拿淘点点反过来牵制美团,一面在资本市场兜售美团股权。双方友谊的小船彻底翻了,腾讯趁机而入。
三、胡玮炜是乖乖听资本的话吗?
收购的当晚凌晨1点多,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在朋友圈里写道:“大家都喜欢戏剧性,然而我更愿意积极看待一切。谢谢所有人把我们捧到改变世界的高度,也谢谢大家对摩拜的重新审视。”
听上去似乎对未来异常乐观。
然而,有两个疑问,大家去回味一下:
1.为什么在收购前,胡玮炜已经准备出售自己的股权?
2.正如媒体人所揭示的,异常吊诡的是,为什么摩拜把这么重大的并购搞成了直播?
四、“小三”哈罗凭什么落井下石?
共享单车的江湖,一直号称百车大战,但摩拜和ofo之外,其他单车品牌除了默默挂掉之外,就只剩下华丽丽的嫉妒了。
摩拜被收购案,ofo和阿里保持沉默,而有一个声音格外刺耳:哈罗单车创始人杨磊。
共享单车一直很烧钱!
共享单车一直很烧钱!
共享单车一直很烧钱!
这个显见的事实,大家心里都有点数,所以杨总,别酸了,别事后诸葛了,别说什么谁亏谁不亏了。
共享单车亏损,你有我有全都有!
重要的是,提高用户体验!哈罗车除了学到摩拜的车锁之外,还有什么?
除非万不得已和时不时的免费骑活动,有几个人发自肺腑地想骑哈罗呢?
最后替屌丝们说句话:我们这么热衷围观摩拜被收购,只是担忧在资本的乒乓游戏中,最终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悲剧。
凭良心讲,在一堆共享单车中,目前相对好骑的,是摩拜啊。对于用户来说,产品好才是第一,其他都是扯淡。
怕只怕,“低碳骑行改变城市”的响亮口号,最后彻底变成了噱头。而摩拜最终变成了传说。
毕竟,品牌易主后更加响亮的先例,并不多。
文/燕小唛CEO 病毒营销陈轩
网友评论